漸盈凸月是月相周期中的一種,發生在滿月前的農歷每月十二、十三日。此時的月亮呈現出明亮的部分朝向西方,被稱為“上凸月”。它在日落之前升起,次日日出之前落下。由于月球的明亮部分占據了大部分圓面,所以這個時期的月亮顯得更為飽滿,尤其是在夜間,明亮的部分更為顯著,出現的時間也相對較長。
與之相反,滿月之后的凸月,即農歷每月十七、十八日的漸虧凸月,明亮部分轉向東方,被稱為“下凸月”。它同樣在日落后升起,但次日日出后落下。這一階段,隨著月球繼續繞地球運行,明亮部分逐漸減少,夜晚可見的時間也會相應縮短。
月相的周期性變化是以朔望月為基礎,即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在這個周期中,除了漸盈凸月和漸虧凸月,還有上弦月(陰歷初七至初八)、滿月(陰歷十五)、殘月(陰歷二十八)和下弦月(陰歷二十二至二十三)等不同階段。此外,娥眉月出現在陰歷初五,而新月則在陰歷初一,標志著月相的開始和結束。
了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和欣賞月亮的變化,感受大自然的韻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