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與牡丹亭的異同
西廂記與牡丹亭的異同
1.主題上: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膽主動追求美滿婚姻愛情、反對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和壓抑為主題。2.語言上,二者均有較高的語言藝術,充分展現我國古典詩詞的魅力。3.結局都是“有情人成了眷屬”,以喜劇收場。4.主要人物都是知書達理,溫婉,卻又追求愛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貧寒書生,男女主人公之間家勢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兩部作品也有相異之處。1.首先,《牡丹亭》采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二人在夢中相見相愛,杜麗娘為愛而死,有為愛而生,彌漫著傳奇色彩。而《西廂記》則選用了寫實主義色彩,二人在寺中相見相戀,并遇到重重阻撓,最終終成眷屬,作者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
導讀1.主題上: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膽主動追求美滿婚姻愛情、反對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和壓抑為主題。2.語言上,二者均有較高的語言藝術,充分展現我國古典詩詞的魅力。3.結局都是“有情人成了眷屬”,以喜劇收場。4.主要人物都是知書達理,溫婉,卻又追求愛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貧寒書生,男女主人公之間家勢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兩部作品也有相異之處。1.首先,《牡丹亭》采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二人在夢中相見相愛,杜麗娘為愛而死,有為愛而生,彌漫著傳奇色彩。而《西廂記》則選用了寫實主義色彩,二人在寺中相見相戀,并遇到重重阻撓,最終終成眷屬,作者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2/wz/18256515152.jpg)
根據百度文庫資料顯示,《西廂記》和《牡丹亭》相同之處:1.主題上: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膽主動追求美滿婚姻愛情、反對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和壓抑為主題。2.語言上,二者均有較高的語言藝術,充分展現我國古典詩詞的魅力。3.結局都是“有情人成了眷屬”,以喜劇收場。4.主要人物都是知書達理,溫婉,卻又追求愛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貧寒書生,男女主人公之間家勢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兩部作品也有相異之處:1.首先,《牡丹亭》采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二人在夢中相見相愛,杜麗娘為愛而死,有為愛而生,彌漫著傳奇色彩。而《西廂記》則選用了寫實主義色彩,二人在寺中相見相戀,并遇到重重阻撓,最終終成眷屬,作者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2.其次,人物上,崔鶯鶯性格較為穩重,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與愛情卻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束縛,反抗性也較杜麗娘弱,也因此才會有二人之間的試探,而杜麗娘則果斷決絕,可以為愛而生,為愛而死,使二人間的愛情更加蕩氣回環。3.語言上,雖然二者均詞曲清麗優美,而《西廂記》有較濃厚的民間基礎,語言潑辣幽默,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往往讓人忍俊不禁。如作品中紅娘的語言,以及張生的令人發笑。而《牡丹亭》詩卷氣息更濃,加上杜麗娘的生生死死,使整部作品彌漫著悲劇氣息,風格較為沉重。盡管結局以喜劇結尾。4.主題上,雖二者都有對封建制度的抨擊與反抗,但《牡丹亭》更側重對人性自由的追求及對理學的反抗。這一點主要是從作品中主要反對勢力來說的。《西廂記》中崔母是二人愛情的主要阻力,而緣由又是因為門不當戶不對,因而顯然是封建制度的代表。而《牡丹亭》中,主要阻力是杜寶,杜寶是一個正直的人,而不相信二人間有真摯的愛情,是理學的代表。5.結局雖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西廂記》中,二人愛情的塵埃落定仍是以張生高中,達到門當戶對為前提,而《牡丹亭》,最后由皇帝做主成全,雖有一定時代局限性,但卻是愛情和人性的勝利。因而反抗性更強一些。
西廂記與牡丹亭的異同
1.主題上: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膽主動追求美滿婚姻愛情、反對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和壓抑為主題。2.語言上,二者均有較高的語言藝術,充分展現我國古典詩詞的魅力。3.結局都是“有情人成了眷屬”,以喜劇收場。4.主要人物都是知書達理,溫婉,卻又追求愛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貧寒書生,男女主人公之間家勢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兩部作品也有相異之處。1.首先,《牡丹亭》采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二人在夢中相見相愛,杜麗娘為愛而死,有為愛而生,彌漫著傳奇色彩。而《西廂記》則選用了寫實主義色彩,二人在寺中相見相戀,并遇到重重阻撓,最終終成眷屬,作者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