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作為春季的中分點,約在每年公歷3月20日,太陽位于黃經0°時,全球北半球進入春分,南半球則對應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夏至,標志著夏季的開始,通常在6月21或22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陽光從北向南移動的轉折點,此后白晝逐漸縮短。
秋分,每年9月22~24日,太陽再次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區晝夜平分,北回歸線附近會出現奇特的日出日落現象。同時,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描述了雷聲減退、昆蟲封穴和水位下降的自然變化。
冬至,農歷的重要節氣,陽歷12月21至23日,標志著寒冷的極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時,我國各地進入寒冷期,農諺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反映了各地的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