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股市歷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最初的十年間,股市經歷了多次牛熊交替,見證了市場的起伏與變遷。
首次大牛市發生在1990年至1992年,隨著股市的啟動,盡管交易制度限制了漲跌幅度,但大盤從96.05點迅速攀升至1429點,隨后的大熊市則在短短半年內使指數下跌73%。然而,這種快速的波動并未嚇退投資者,股市在經歷調整后又迎來了第二次大牛市,僅用3個月就實現了303%的漲幅,顯示出市場的激情與活力。
然而,牛市過后往往伴隨著熊市的來臨,股市擴容引發的下跌使1994年至1996年間,股市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1994年的救市政策一度將股市推至1052點,但隨后的熊市使得指數跌至577點。短暫的牛市后,績優股開始主導市場,但過度投機導致的1997年至1999年的熊市使指數跌至1047點。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1999年至2001年的"5·19"行情將股市推向高峰,2000點以上的高位和歷史最高點2245點標志著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然而,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和市場調整導致的熊市在2001年至2005年期間將股市送回998點,這一階段促使市場市盈率回歸合理水平,為新的牛市孕育了條件。
總的來說,中國股市自1990年開市以來,歷經多次牛熊輪回,每一次的漲跌都反映了市場的成長與調整,以及投資者對于市場規則和價值投資理念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