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于同一控制下的長期股權投資,無論是否具備控制權,都采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初始入賬價值與賬面價值相同,差額通過“資本公積——資本溢價/股本溢價”調整,不足部分則沖減留存收益。
然而,非同一控制下的投資則有所不同。初始入賬價值基于公允價值,其差額反映在合并報表中,不涉及資本公積的調整。這時,權益法僅適用于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如合營企業和聯營企業。
成本法主要適用于子公司投資和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這些情況下,除非追加或收回投資,賬面價值通常保持不變,僅在被投資單位分派利潤時確認投資收益。而權益法則更加關注權益的分享,投資單位需根據所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凈利潤或凈虧損比例調整投資賬面價值。
企業需要定期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賬面價值檢查,如市價下跌或經營狀況變化導致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需確認投資損失。總的來說,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處理方法,關鍵在于是否影響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控制權和會計核算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