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觀經濟學中,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三個關鍵階段,以勞動力投入的增減為標準。首先,平均產量遞增階段,隨著勞動力的增加,平均產量和總產量都呈上升趨勢,但生產者會選擇繼續投入以最大化收益。然而,當進入平均產量遞減階段,雖然總產量仍在增長,但平均產量開始下降,此時邊際產量為零,理性廠商會在這一階段(即勞動投入從L3到L4區間)進行生產,因為邊際產量為正,總產量達到最大。最后,當邊際產量變為負值,總產量開始下降,廠商會減少投入,進入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之所以被廠商視為理性決策區域,是因為在這個階段,雖然平均產量減少,但總產量增長,且邊際產量為零,意味著每增加一單位的勞動力投入,產量增加量最小化但仍能帶來收益。因此,廠商會在這個階段進行最優資源分配。要確定具體的投入量,需要結合成本函數進行決策分析。
這三個階段的劃分基于固定生產技術條件和可變的勞動投入,通過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的形態來描繪。總的來說,理解生產的這三個階段對于理解廠商的決策行為和優化生產策略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