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經歷了漫長而逐步的開放。始于1996年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隨后債券市場和部分存貸款利率也逐步放開。1999年,貨幣市場和債券利率基本開放,貼現率也在改革中。2000年后,外幣貸款和存款利率的限制逐步放寬,從大額到小額,從貸款到存款。2004年,我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進入“上限放開、下限管理”階段,存款利率則是“放開下限、管住上限”。2012年和2013年,利率浮動區間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管制全面解除,存款利率上限也在逐步調整。
這一進程中,積極影響顯著。首先,利率市場化讓金融機構能更靈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其次,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信貸質量,減少了不良貸款。此外,利率市場化吸引了更多閑置資金,提高了資金利用效率,對信譽好的客戶有利,同時推動了存款保險制度和農村金融服務的改善。利率市場化也促使銀行轉型升級,向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方向發展。
通過這些改革,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不斷加快,為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