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歷史上僅有一次舊幣換新幣的情況發生,即在1955年3月1日。此次幣制改革的背景是為消除解放前通貨膨脹的殘留影響,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過大影響了流通和經濟發展。當時,國家財政穩定,商品經濟活躍,市場物價已趨于平穩,因此需要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
新舊幣的兌換比率是1:10000,即一萬元舊幣可兌換新幣一元。此次改革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包括1元至10元紙幣,其中一些舊版面額在1964年被停止流通并回收。設計上,第二套人民幣融入了周恩來、陳云等領導的智慧,主題思想鮮明,工藝技術先進,圖案既有民族特色又現代化,得到了人民的喜愛和認可。
第二套人民幣的印制工藝采用膠凹套印,部分券別還運用了接線印刷技術,其凹印版手工雕刻,具有優良的防偽性能。這次幣制改革的成果顯著,不僅健全了中國的貨幣制度,還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套人民幣因其美觀實用,被譽為中國的貨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