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并非隨意添加,而是有明確的法規要求。在銷售前,所有預包裝的進口食品都需要附有中文標識,這是為了確保消費者能夠理解產品信息。
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和符合法規,許多口岸規定進口食品必須在監管倉庫完成中文標簽的貼附才準予銷售。然而,國內的印刷和加貼成本相對較高,如一張標簽的成本可能在0.2-0.5元之間,對于一個裝滿數萬到數十萬個零售包裝的大集裝箱,這個成本無疑是可觀的。因此,許多進口商選擇在國外工廠生產時就直接印制中文標簽,以此降低成本。
消費者在購買時,通常會通過查看包裝上是否標注“原產國”來判斷食品是否進口,但這種方式并不完全準確。商品條碼雖然有時被誤認為能揭示產地,但其實它只代表商品的注冊地,而非生產地。因此,正確的識別方法是檢查產品是否具有中文標簽和符合進口食品的相關法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