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界中,“支”與“只”這兩個詞的使用并非一清二楚,但它們在實際交流中的運用各有特色。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中,對于“支”并未明確區分在股票中的含義,而是將其引申到了諸如“坐莊”這樣的金融術語中,指的是投資者通過大量買賣某只股票來操控股價的行為。另一方面,“只”在上海方言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在證券行業,如“一只股票”、“一只基金”等表達,反映了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影響力。
事實上,上海方言中的“只”被北京方言接納,現在也廣泛用于股票術語中。這是因為一些源自上海的金融語言現象,由于其影響力,逐漸被普通話接受并融入。考慮到“只”在表示特定數量單位時的通用性,它在證券家族中的使用似乎更為合理,如債券、基金等。
量詞“只”在這里起到了區分可數與不可數名詞的作用,如可數的股票和不可數的金額。總的來說,盡管沒有明確的官方規定,但“一只股票”的說法在行業中更為常見,反映了語言的動態變化和地域特色。在日常交流和書面語中,選擇“只”還是“支”,可能更多的是根據習慣和地域性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