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被人們熟知為夜空中明亮的月亮,古時有諸多別稱,如太陰、玄兔等。它是太陽系中第五大衛星,直徑約為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僅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表面的撞擊坑眾多,由小天體撞擊形成,而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這個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2019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團隊,通過嫦娥四號探測數據,揭示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深部物質主要由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組成,這一成果在國際期刊《自然》上發布,標志著月球研究的重大突破。
關于月球的起源,歷史上有三大主流理論,但現代學界普遍接受的是“大碰撞說”。首先,"分裂說"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但缺乏科學依據,因為月球巖石的年齡與地球的相差甚遠。"俘獲說"認為月球曾是小行星,被地球引力捕獲,但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形成如此大的衛星。最后,"同源說"認為月球與地球同時形成,但化驗結果顯示地球和月球的化學成分和年齡差異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