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英鎊的購買力相當驚人。根據歷史資料,1英鎊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400美元。這一數值的推算基于1717年牛頓設定的黃金價格標準,當時3英鎊17先令10便士相當于現在的1200美元,這相當于每盎司黃金的價值。當時的5英鎊紙幣展示了那個時代的貨幣形式。
英鎊作為英國的主要貨幣,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最初的輔幣單位是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于20先令,1先令又等于12便士。然而,貨幣制度在不斷變化中。1971年,輔幣單位改為了新便士,英鎊面額的紙幣和鑄幣也隨之更新。
1914年一戰時期,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英鎊由金幣流通轉變為紙幣。1925年,英國試圖實行金塊本位制,但在經濟危機和二戰后,英鎊最終變為不兌現的貨幣。二戰期間,英鎊匯率被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但戰爭結束后,英鎊經歷了多次貶值,包括1949年的30.5%貶值,英鎊兌美元的匯率降至2.8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