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被視作基礎產業,其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各部門的興衰與民生福祉。各國政府均將機械制造業的發展視為首要任務,以提升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隨著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高新技術的融入成為了機械產品開發的關鍵策略。高新技術在機械制造業中的應用,不僅擴展了傳統機械的邊界,還催生了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和材料等多種技術于一體的現代設備,體現了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以美國為例,自二戰后,機械制造業一直是其國家戰略的重點。從50年代開始,美國通過設置工業工程專業和培養專業人才,瞄準全球市場,試圖主導制造業。早期的數控機床和計算機群控技術雖然推動了生產自動化,但未能持久有效。70年代,美國轉向學習和借鑒德國和日本的經驗,采用成組技術實現了中小批量生產的柔性化和自動化。然而,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市場靈活性和人力資源的作用,使得美國在競爭中一度落后,機械制造業曾面臨質疑。
經過十年的反思和轉變,美國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將國際市場需求與企業生產更緊密地結合,強調人的因素在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中的重要性。這一轉變標志著機械工業從單純依賴規模和效率轉向了更靈活、更能適應市場動態的新型模式,避免了“夕陽工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