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跌停的高潮迭起:6月19日,1096只股票遭遇跌停;隨后的6月26日,驚人的2049只個股同樣以跌停收盤。接著,6月29日和7月1日,跌停股數量分別下滑至1578只和941只,但7月2日再次攀升至1525只。緊接著的7月3日,仍有1475只股票遭遇跌停,接下來的7月6日和7日,分別有964只和1765只個股加入跌停行列。
7月8日,跌停股數量有所減少,為915只,但7月15日和7月27日,跌停的個股數量分別達到1287只和1861只。進入8月,跌停現象仍然頻繁,8月18日和8月24日,分別有1647只和2179只股票出現跌停。8月25日,這一數字進一步下滑至2018只。9月1日,跌停股數量稍微減少,為1159只,而9月14日,又有1446只個股以跌停收盤。
這些大規模的跌停現象背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散戶在恐慌情緒下的非理性拋售,二是機構投資者在積累大量籌碼后,通過砸盤調整價格,以便在低位買入。這種市場現象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跌停頻繁,實際上往往在最后半小時內被買盤接走,顯示出市場的復雜性和機構的操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