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量是一個經濟概念,用于衡量一國經濟中可用于交易的貨幣總量。它根據貨幣的流動性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包括M0、M1、M2和M3等。其中,M1代表狹義貨幣,主要由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活期存款組成,對于零售商品物價和生產資料市場購買力具有直接影響,是經濟周期波動和價格波動的先行指標。
M2則是廣義貨幣,除了M1的組成部分外,還包括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更廣泛的貨幣供應量指標。M3則是M2基礎上進一步加入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和大額可轉讓存單等金融工具。這些貨幣層次的增加,反映了銀行信貸活動的活躍程度。
貨幣供應量的初始供給由中央銀行提供,通過商業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活動,形成龐大的存款貨幣,具有強大的貨幣擴張效應。因此,中央銀行會密切關注貨幣供應量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將其作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以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避免通貨膨脹。
總的來說,M1、M2和M3的不同層次反映了貨幣從中央銀行到經濟主體流動的不同階段,它們在經濟調控和市場動態中起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