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5年的中國,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備受關注。截至2020年8月的研究顯示,其價值大約相當于現在的350人民幣。這個估算基于當時的金銀比價和市場流通情況。一塊大洋由大約24克純銀制成,而當時金銀比價在20到30之間,意味著它相當1克黃金。按當時米價計算,一塊大洋可以購買30斤大米,每斤大米價格在5塊左右,所以估算是150塊。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專家將其價值上浮至約300塊,最終得出1塊大洋相當于350人民幣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銀元作為主要硬通貨在市場上流通。1936年的法幣改革雖然嘗試改變這一狀況,但抗日戰爭期間的法幣貶值和戰爭影響導致銀元仍然是流通貨幣。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發行的“袁大頭”因其銀質純正、幣形統一,被民眾稱為“大洋”。由于銀元最初是進口品,所以在中國市場上有著“大洋”的別稱。
以上信息來自百度百科關于銀元的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