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的核心觀點在于倡導國家干預經濟,通過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增長。該理論認為,經濟衰退往往源于整體需求的不足,而非傳統的生產增加論。凱恩斯主張通過擴大政府開支,如實施財政赤字,來直接增加社會總需求,以達到提振經濟、維持繁榮的目的。
他的理論基于宏觀經濟分析,強調需求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與以往基于薩伊定律的充分就業均衡理論不同,凱恩斯指出,市場在非自愿失業和不充分就業的狀態下,往往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這種不足并非由于生產問題,而是由消費傾向、靈活偏好以及對未來收益預期的心理因素所決定。
凱恩斯認為,政府不能坐視經濟停滯,而應積極采取行動,通過財政政策(而非貨幣政策)來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缺口,如增加公共投資,以推動就業和經濟發展。這種宏觀視角的轉變,使得經濟學研究開始超越傳統價格理論的框架,標志著20世紀經濟學理論的一大進步。
總的來說,凱恩斯主義提倡國家在經濟衰退時扮演“大救星”的角色,通過刺激需求來恢復經濟的穩定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