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滅趙國的討論體現什么哲學思想
大秦賦滅趙國的討論體現什么哲學思想
1、面對這道未知的難題,李斯和王翦的態度與選擇截然不同。從此事中,看出了文人和武人在思考問題時存在的不同特性。李斯和王翦都是主戰派,在本質立場上他們是相同的。王翦也并非一味死戰之徒,而是頗有謀慮,采取分化和懷柔之策,逐步瓦解趙國。2、這一次無異于一場冒險的豪賭,而李斯并沒有十足的勝算。何況又事關自己心心念念的統一大業能否順利完成,面對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和心中的痛處,李斯也不得不謹慎起來。李斯看來,韓國最為弱小,又有重大戰略意義,攻取韓國,勝算最大,風險最小,難度最低,沒有不先滅的理由。而桓_、王翦作為武人,敢冒風險,愿行險招。何況秦國本錢雄厚,輸得起。3、李斯擔心不勝的后果,而王翦等人卻更關注得勝的益處。兵者終究是詭道,沒有膽量,莫談兵事。而奉行詭道的王翦、王賁父子,最終橫掃六國。
導讀1、面對這道未知的難題,李斯和王翦的態度與選擇截然不同。從此事中,看出了文人和武人在思考問題時存在的不同特性。李斯和王翦都是主戰派,在本質立場上他們是相同的。王翦也并非一味死戰之徒,而是頗有謀慮,采取分化和懷柔之策,逐步瓦解趙國。2、這一次無異于一場冒險的豪賭,而李斯并沒有十足的勝算。何況又事關自己心心念念的統一大業能否順利完成,面對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和心中的痛處,李斯也不得不謹慎起來。李斯看來,韓國最為弱小,又有重大戰略意義,攻取韓國,勝算最大,風險最小,難度最低,沒有不先滅的理由。而桓_、王翦作為武人,敢冒風險,愿行險招。何況秦國本錢雄厚,輸得起。3、李斯擔心不勝的后果,而王翦等人卻更關注得勝的益處。兵者終究是詭道,沒有膽量,莫談兵事。而奉行詭道的王翦、王賁父子,最終橫掃六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1/wz/18277873052.jpg)
其實韓趙魏先滅哪國,到了最后都有一個共同繞不開的問題——一旦戰事僵持不下,其余各國就會合縱來犯,屆時東出就會徒勞無果。勝,則好處不盡,但不勝,則得不償失。這也是這場辯論最大的爭論核心。1、面對這道未知的難題,李斯和王翦的態度與選擇截然不同。從此事中,看出了文人和武人在思考問題時存在的不同特性。李斯和王翦都是主戰派,在本質立場上他們是相同的。王翦也并非一味死戰之徒,而是頗有謀慮,采取分化和懷柔之策,逐步瓦解趙國。2、這一次無異于一場冒險的豪賭,而李斯并沒有十足的勝算。何況又事關自己心心念念的統一大業能否順利完成,面對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和心中的痛處,李斯也不得不謹慎起來。李斯看來,韓國最為弱小,又有重大戰略意義,攻取韓國,勝算最大,風險最小,難度最低,沒有不先滅的理由。而桓_、王翦作為武人,敢冒風險,愿行險招。何況秦國本錢雄厚,輸得起。3、李斯擔心不勝的后果,而王翦等人卻更關注得勝的益處。兵者終究是詭道,沒有膽量,莫談兵事。而奉行詭道的王翦、王賁父子,最終橫掃六國。
大秦賦滅趙國的討論體現什么哲學思想
1、面對這道未知的難題,李斯和王翦的態度與選擇截然不同。從此事中,看出了文人和武人在思考問題時存在的不同特性。李斯和王翦都是主戰派,在本質立場上他們是相同的。王翦也并非一味死戰之徒,而是頗有謀慮,采取分化和懷柔之策,逐步瓦解趙國。2、這一次無異于一場冒險的豪賭,而李斯并沒有十足的勝算。何況又事關自己心心念念的統一大業能否順利完成,面對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和心中的痛處,李斯也不得不謹慎起來。李斯看來,韓國最為弱小,又有重大戰略意義,攻取韓國,勝算最大,風險最小,難度最低,沒有不先滅的理由。而桓_、王翦作為武人,敢冒風險,愿行險招。何況秦國本錢雄厚,輸得起。3、李斯擔心不勝的后果,而王翦等人卻更關注得勝的益處。兵者終究是詭道,沒有膽量,莫談兵事。而奉行詭道的王翦、王賁父子,最終橫掃六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