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技術的實現原理是電磁感應式、磁場共振、無線電波式等。
一、電磁感應式
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目前最為常見的充電解決方案就采用了電磁感應,事實上,電磁感應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并無太多神秘感,中國本土的比亞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請的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就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
二、磁場共振
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種技術,由麻省理工學院物理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點亮了兩米外的一盞60瓦燈泡。該實驗中使用的線圈直徑達到50cm,還無法實現商用化,如果要縮小線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會下降。
三、無線電波式
這是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類似于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組成,可以捕捉到從墻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作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此種方式只需一個安裝在墻身插頭的發送器,以及可以安裝在任何低電壓產品的“蚊型”接收器。
無線充電技術的優缺點:
1、優點
利用無線磁電感應充電的設備可做到隱形,設備磨損率低,應用范圍廣,公共充電區域面積相對的減小,但減小的占地面積份額不會太大。技術含量高,操作方便,可實施相對來說的遠距離無線電能的轉換,但大功率無線充電的傳輸距離只限制在5米以內,不會太遠,操作方便。
2、缺點
雖然設備技術含量不高,但設備的經濟成本投入較高,維修費用大。因實現遠距離大功率無線磁電轉換,所以設備的耗能較高。隨著無線充電設備的距離和功率的增大,無用功的耗損也就會越大。無線充電技術設備本身實現的是二次能源轉換,由于大功率的交直交電流轉換是進行電能的二次性無線傳輸原因,所以電磁的空間磁損率太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無線充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