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在計算機存儲器內表示時,物理地址與邏輯地址相同并且是連續的,稱之為順序存儲結構。
存儲器單元實際上是時序邏輯電路的一種,按存儲器的使用類型可分為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兩者的功能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在描述上也有所不同。存儲器是許多存儲單元的集合,按單元號順序排列。
每個單元由若干二進制位構成,以表示存儲單元中存放的數值,這種結構和數組的結構非常相似。故在VHDL語言中,通常由數組描述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信息的記憶部件。存儲器可分為主存儲器(簡稱主存或內存)和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或外存)兩大類,和CPU直接交換信息的是主存。
存儲器的特點:
計算機的存儲器可分成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內存儲器在程序執行期間被計算機頻繁地使用,并且在一個指令周期期間是可直接訪問的。外存儲器要求計算機從一個外貯藏裝置例如磁帶或磁盤中讀取信息。這與學生在課堂上作筆記相類似。如果學生沒有看筆記就知道內容,信息就被存儲在“內存儲器”中。如果學生必須查閱筆記,那么信息就在“外存儲器”中。
內存儲器有很多類型。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在計算期間被用作高速暫存記憶區。數據可以在RAM中存儲、讀取和用新的數據代替。當計算機在運行時RAM是可得到的。它包含了放置在計算機此刻所處理的問題處的信息。大多數RAM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當關閉計算機時信息將會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