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
初唐四杰是
1、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且文筆流暢,被時人贊為神童,及第后歷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傉露?69年,戲作《檄英王雞文》被罷黜并逐出沛王府,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因藏匿并殺害官奴而獲罪,遇赦被除名,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途經洪州寫下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不幸渡海溺水而亡,一說返程途中溺水而亡王勃的墓地和祠堂在緊靠南海的越南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
導讀1、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且文筆流暢,被時人贊為神童,及第后歷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傉露?69年,戲作《檄英王雞文》被罷黜并逐出沛王府,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因藏匿并殺害官奴而獲罪,遇赦被除名,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途經洪州寫下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不幸渡海溺水而亡,一說返程途中溺水而亡王勃的墓地和祠堂在緊靠南海的越南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005/wz/18051389452.jpg)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1、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且文筆流暢,被時人贊為神童,及第后歷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傉露?69年,戲作《檄英王雞文》被罷黜并逐出沛王府,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因藏匿并殺害官奴而獲罪,遇赦被除名,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途經洪州寫下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不幸渡海溺水而亡,一說返程途中溺水而亡王勃的墓地和祠堂在緊靠南海的越南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2、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于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并謂其詞章瑰麗,由于貫穿典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3、盧照鄰,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游蜀中,離蜀后,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后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筑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后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4、駱賓王,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并稱富駱,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于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唐高宗永徽650到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后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
初唐四杰是
1、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且文筆流暢,被時人贊為神童,及第后歷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傉露?69年,戲作《檄英王雞文》被罷黜并逐出沛王府,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因藏匿并殺害官奴而獲罪,遇赦被除名,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途經洪州寫下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不幸渡海溺水而亡,一說返程途中溺水而亡王勃的墓地和祠堂在緊靠南海的越南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