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西堤六橋的順序及造型
頤和園西堤六橋的順序及造型
2、豳風橋在清漪園時期名為“桑苧橋”,光緒年間為避咸豐帝名諱而改名為豳風橋,名字取自《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3、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呈曲線形,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被譽為“玉帶飄飄,逸態流轉”。4、鏡橋: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名字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5、練橋:名字來源于南朝詩人謝眺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一座單孔橋,只有一個方形橋洞。
導讀2、豳風橋在清漪園時期名為“桑苧橋”,光緒年間為避咸豐帝名諱而改名為豳風橋,名字取自《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3、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呈曲線形,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被譽為“玉帶飄飄,逸態流轉”。4、鏡橋: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名字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5、練橋:名字來源于南朝詩人謝眺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一座單孔橋,只有一個方形橋洞。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005/wz/18056058452.jpg)
1、界湖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上建有亭閣,供游客休息,因處于內外湖的分界處而得名。2、豳風橋在清漪園時期名為“桑苧橋”,光緒年間為避咸豐帝名諱而改名為豳風橋,名字取自《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3、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呈曲線形,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被譽為“玉帶飄飄,逸態流轉”。4、鏡橋: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名字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5、練橋:名字來源于南朝詩人謝眺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一座單孔橋,只有一個方形橋洞。6、柳橋:是一座漂亮的亭橋,五孔石橋上立著一座雋秀亭子,亭有八柱、四角重檐,以“柳橋”命名,再妥帖不過了。六橋造型各異,除了界湖橋和玉帶橋,其余四橋都是亭橋。玉帶橋被譽為頤和園內最美的一座橋,高聳的半圓形橋拱,彎曲的橋面,構成了一道美麗流暢的弧線。鏡橋也是亭橋,橋上為一八柱圓亭。練橋與柳橋都是亭橋,但橋身不同,柳橋是一座五孔橋,而練橋是座單孔橋。
頤和園西堤六橋的順序及造型
2、豳風橋在清漪園時期名為“桑苧橋”,光緒年間為避咸豐帝名諱而改名為豳風橋,名字取自《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3、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呈曲線形,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被譽為“玉帶飄飄,逸態流轉”。4、鏡橋: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名字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5、練橋:名字來源于南朝詩人謝眺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一座單孔橋,只有一個方形橋洞。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