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四大劇種
湖北四大劇種
1、漢劇:漢劇起源于鄂東武漢一帶,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高亢激越,爽朗流暢。漢劇歷史悠久,余三勝等先輩的漢班與徽班合流進京后,促成了京劇的誕生,京劇和漢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京劇的道白用的都是漢腔,劇目以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為主,演的都是"大戲"。2、楚劇:起源于黃陂,舊稱黃孝花鼓或西路花鼓,有170年歷史,原來只是鄉下草臺班子唱的小戲,民國年間(1926年)才走進城市戲園,定名楚劇,楚劇的唱詞和道白都用黃陂話,聲腔以悲迓腔為主,很適于敘事和唱情,很接地氣,在農村特別流行。3、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原名黃梅小調,在鄂東皖西廣為流行,解放前后,依賴安慶大碼頭(當年安徽省會),由嚴鳳英等名角唱紅,并拍了《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牛郎織女》三部影片,名聲大振,致使多數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地方戲。
導讀1、漢劇:漢劇起源于鄂東武漢一帶,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高亢激越,爽朗流暢。漢劇歷史悠久,余三勝等先輩的漢班與徽班合流進京后,促成了京劇的誕生,京劇和漢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京劇的道白用的都是漢腔,劇目以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為主,演的都是"大戲"。2、楚劇:起源于黃陂,舊稱黃孝花鼓或西路花鼓,有170年歷史,原來只是鄉下草臺班子唱的小戲,民國年間(1926年)才走進城市戲園,定名楚劇,楚劇的唱詞和道白都用黃陂話,聲腔以悲迓腔為主,很適于敘事和唱情,很接地氣,在農村特別流行。3、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原名黃梅小調,在鄂東皖西廣為流行,解放前后,依賴安慶大碼頭(當年安徽省會),由嚴鳳英等名角唱紅,并拍了《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牛郎織女》三部影片,名聲大振,致使多數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地方戲。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005/wz/18053183452.jpg)
湖北四大劇種包含:楚劇、漢劇、花鼓戲、黃梅戲。1、漢劇:漢劇起源于鄂東武漢一帶,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高亢激越,爽朗流暢。漢劇歷史悠久,余三勝等先輩的漢班與徽班合流進京后,促成了京劇的誕生,京劇和漢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京劇的道白用的都是漢腔,劇目以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為主,演的都是"大戲"。2、楚劇:起源于黃陂,舊稱黃孝花鼓或西路花鼓,有170年歷史,原來只是鄉下草臺班子唱的小戲,民國年間(1926年)才走進城市戲園,定名楚劇,楚劇的唱詞和道白都用黃陂話,聲腔以悲迓腔為主,很適于敘事和唱情,很接地氣,在農村特別流行。3、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原名黃梅小調,在鄂東皖西廣為流行,解放前后,依賴安慶大碼頭(當年安徽省會),由嚴鳳英等名角唱紅,并拍了《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牛郎織女》三部影片,名聲大振,致使多數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地方戲。4、花鼓戲:源于天門、沔陽一帶的天沔花鼓,在江漢平原流傳很廣,后來叫荊州花鼓戲,聲腔以"道情"的旋律為基調,委婉悠長。
湖北四大劇種
1、漢劇:漢劇起源于鄂東武漢一帶,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高亢激越,爽朗流暢。漢劇歷史悠久,余三勝等先輩的漢班與徽班合流進京后,促成了京劇的誕生,京劇和漢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京劇的道白用的都是漢腔,劇目以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為主,演的都是"大戲"。2、楚劇:起源于黃陂,舊稱黃孝花鼓或西路花鼓,有170年歷史,原來只是鄉下草臺班子唱的小戲,民國年間(1926年)才走進城市戲園,定名楚劇,楚劇的唱詞和道白都用黃陂話,聲腔以悲迓腔為主,很適于敘事和唱情,很接地氣,在農村特別流行。3、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原名黃梅小調,在鄂東皖西廣為流行,解放前后,依賴安慶大碼頭(當年安徽省會),由嚴鳳英等名角唱紅,并拍了《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牛郎織女》三部影片,名聲大振,致使多數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地方戲。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