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2024-2027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圍繞以理念領先帶動原始創新、人才發展、一流企業、高端產業、開放創新生態全面領先,部署五方面50項重點任務,推出新一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將中關村打造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躍升的主陣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2、用“芯”加速AI——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芯片
AI時代,用“光”替代“電”作為信息處理載體的光計算技術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芯片的重要技術核心。清華大學戴瓊海團隊突破傳統芯片架構中的物理瓶頸,研制出國際首個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芯片。該芯片具有高速度、低功耗的特點,在智能視覺目標識別任務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能效提升400萬倍,該成果開創了全新計算技術時代,有望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有力引擎。
3、業內矚目精彩紛呈—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
AIGC技術快速演進,多個千億參數基座大模型發布,用戶規模國內領先,長文本上下文理解能力不斷增強,AI Agent智能體應用逐步拓展,具身智能潛力初顯,文生音樂模型國內首發,文生視頻模型取得原創性突破,生成時長和質量實現大幅提升。以原創引領,基于價值驅動的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系統原型“通通”發布,可以識別人類意圖并主動提供幫助,已達到兒童一定智力水平,并且正在持續成長中。
4、駕馭激光的利器——轉角氮化硼光學晶體原創理論與材料
光學晶體被稱為激光技術的“心臟”。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創造性提出“轉角相位匹配理論”,并應用氮化硼首次制備出超薄、高能效光學晶體“轉角菱方氮化硼”。厚度僅為微米量級,能效提升至少100倍,為新一代激光技術奠定了理論和材料基礎。
5、構筑量子計算“實用之路”——量子云算力集群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團隊完成大規模量子云算力集群的建設,實現了五塊百比特規模量子芯片算力資源和經典算力資源的深度融合,總物理比特數達到590,綜合指標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6、綠色能源的強大引擎——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完成總裝
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臺樣機總裝下線,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術等級重型燃氣輪機,具有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等特點,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全球能源領域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和機遇。
7、來自開源的“芯”貢獻——第三代“香山”RISC-V開源高性能處理器核
第五代精簡指令集(RISC-V)正在引領新一輪處理器芯片技術與產業的變革浪潮。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開發出第三代“香山”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是在國際上首次基于開源模式、使用敏捷開發方法、聯合開發的處理器核,性能水平進入全球第一梯隊,成為國際開源社區性能最強、最活躍的RISC-V處理器核,為先進計算生態提供開源共享的共性底座技術支撐。
8、基因改良護航糧食安全——農作物耐鹽堿機制解析及應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團隊利用非洲薩赫勒高鹽堿地的高粱自然群體材料,定位克隆到與耐堿性顯著相關的主效基因,并揭示了其賦予植物高耐鹽堿性的機制。該成果為鹽堿地綜合利用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9、拓展“心有靈犀”的邊界——“北腦二號”智能腦機系統
腦機接口是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連接的一項新型交叉技術,是國際上競相發展的科技前沿。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聯合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成功構建“北腦二號” 高性能侵入式智能腦機系統。自主研發的高通量柔性微絲電極、大通道數高速神經電信號采集設備,能有效支撐高效運動想象神經編解碼的開發,電極性能參數世界領先,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獼猴對二維運動光標的靈巧腦控。該技術難題的突破,為更自然、更靈活的新一代神經假肢的開發等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10、探索太空奧秘——FAST首次探測迄今最短軌道周期脈沖星雙星系統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于“中國天眼”的超高靈敏度和超強探測能力,首次探測到迄今最短軌道周期脈沖星雙星系統,同時觀測到雙星演化過程的中間態,這一重大發現為脈沖星雙星演化理論提供了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