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頓開和醍醐灌頂的區別
茅塞頓開和醍醐灌頂的區別
意思不同:“茅塞頓開”本義是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現在忽然一下子被打開了;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醍醐灌頂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后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徹底醒悟。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處不同:茅塞頓開出自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醍醐灌頂出自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導讀意思不同:“茅塞頓開”本義是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現在忽然一下子被打開了;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醍醐灌頂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后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徹底醒悟。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處不同:茅塞頓開出自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醍醐灌頂出自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006/wz/18037707252.jpg)
意思不同,出處不同等。意思不同:“茅塞頓開”本義是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現在忽然一下子被打開了;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醍醐灌頂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后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徹底醒悟。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處不同:茅塞頓開出自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醍醐灌頂出自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茅塞頓開和醍醐灌頂的區別
意思不同:“茅塞頓開”本義是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現在忽然一下子被打開了;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醍醐灌頂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后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徹底醒悟。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處不同:茅塞頓開出自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醍醐灌頂出自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