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廟是紀念誰的
張公廟是紀念誰的
傳說宋桂張公廟原稱“元勛張公紀念祠”,約始建于萬歷七年(1578)。初時只有一個神棚,約一丈見方,內列元勛諸神位,后被風吹走一塊杉皮,一直吹到現在連灘張公廟地處落下,因而人們認為這是天意,故連灘人也在此建了座張公廟。從建張公祠的1578年起,西寧縣城多次為明清兩軍反反復復占領,占事頻仍,形勢混亂。但地處羅定、東安、西寧三縣城的中心點連灘并無直接受到軍事沖突的影響,此地似非兵家所爭,成為亂世中的太平地,當地人就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張元勛的庇護,把張元勛逐漸神化。連灘故老傳聞,余馬巴候恩金榮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鄉催科,巡至連灘喜泉書院。一日晚膳后,步行院外,路遇一位白衣老人對他說:“西匪侵犯縣城,你還在這兒逡巡?”邑候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他姓名。老人說:“張氏。”邑候再問時,老人已向張公廟方
導讀傳說宋桂張公廟原稱“元勛張公紀念祠”,約始建于萬歷七年(1578)。初時只有一個神棚,約一丈見方,內列元勛諸神位,后被風吹走一塊杉皮,一直吹到現在連灘張公廟地處落下,因而人們認為這是天意,故連灘人也在此建了座張公廟。從建張公祠的1578年起,西寧縣城多次為明清兩軍反反復復占領,占事頻仍,形勢混亂。但地處羅定、東安、西寧三縣城的中心點連灘并無直接受到軍事沖突的影響,此地似非兵家所爭,成為亂世中的太平地,當地人就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張元勛的庇護,把張元勛逐漸神化。連灘故老傳聞,余馬巴候恩金榮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鄉催科,巡至連灘喜泉書院。一日晚膳后,步行院外,路遇一位白衣老人對他說:“西匪侵犯縣城,你還在這兒逡巡?”邑候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他姓名。老人說:“張氏。”邑候再問時,老人已向張公廟方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006/wz/18048152852.jpg)
傳說宋桂張公廟原稱“元勛張公紀念祠” ,約始建于萬歷七年(1578)。初時只有一個神棚,約一丈見方,內列元勛諸神位,后被風吹走一塊杉皮,一直吹到現在連灘張公廟地處落下,因而人們認為這是天意,故連灘人也在此建了座張公廟。 從建張公祠的1578年起,西寧縣城多次為明清兩軍反反復復占領,占事頻仍,形勢混亂。但地處羅定、東安、西寧三縣城的中心點連灘并無直接受到軍事沖突的影響,此地似非兵家所爭,成為亂世中的太平地,當地人就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張元勛的庇護,把張元勛逐漸神化。 連灘故老傳聞,余馬巴候恩金榮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鄉催科,巡至連灘喜泉書院。一日晚膳后,步行院外,路遇一位白衣老人對他說:“西匪侵犯縣城,你還在這兒逡巡?”邑候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他姓名。老人說:“張氏!”邑候再問時,老人已向張公廟方向飄忽而去。 邑候見情更覺驚異,匆促回到縣城,立即加強戒備,組織四鄉團練準備抵御。待西匪來時,看見城外紅燈四布,兵馬環繞,知有戒備而不敢貿然侵犯,乃竄退而去。邑候不費一兵一將而平息了西匪來犯。 事后,邑候感激張公爺顯靈御災救百姓之思,便親書“御災捍患”四字匾額,著人掛于張公廟殿堂上,并寫楹聯一副以記此事: 外寇不敢內侵,燈火光中,遙見金甲神兵揚威驅逐; 土匪竟成狼賊,瀧江道上,幸遇白衣父老傳語提防。 此事傳出,張公廟香火更盛,每遇縣治地方不靖,神靈必先示警,保護治安。咸豐、同治以來,迭經匪亂,而連灘一隅皆慶安然。此事在《舊西寧縣志》也載有。 連灘張公廟會在每年正月二十和八月六日舉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甲年的舊歷八月初六開始,該日被當地人認為張公誕辰。屆時,請道士喃齋三天三夜。期間,周圍幾十臺山歌唱酬、演戲,歌聲鼓聲不絕于耳。三天之后,恭請菩薩出游。巡行隊伍,依連灘——西壩——東壩——連灘,在南江河兩岸幾十里走一圈,巡行時間長達十二天。 張公廟 ,始建于明代萬歷6年(1578),明代廣東總兵官張元勛。張元勛,字世臣,明世職海門衛新河百戶,沉毅有謀,值僂警,隸屬戚繼光麾下,平僂有功,進副總兵。萬歷五年(1577年)為總兵官,鎮守廣東。曾率部在連灘一帶平定“瑤亂”,后人建廟之。 連灘張公廟,是我縣幸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物之一。1985年被列為郁南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6年由港澳同胞及群眾捐資維修,逐步恢復原貌。 張公廟位于連灘鎮的連灘中學右邊,始建于明代萬歷年(1587年),至今已有422年的歲月,廟宇經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于萬歷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擴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光緒三年(1877年)。頭座為一棟二間,中間為神廳,列元勛、張小姐及諸將校神像供人奉。入門右邊為廚房,左邊為廟祝等人住宅、洽談處及儲藏室。左邊成耳型又一棟三間,供奉者休息等用。 廟宇座西向東北,原是由內外建筑物構成的建筑群體。主要建筑有前殿、正殿、四角亭、配殿和回廊。前后院有戲臺、炮臺、六角亭、灰磚塑獅子和圍墻等附屬建筑。解放前,每逢廟誕(農歷正月二十日),三羅(郁南、羅定、云浮)等地群眾不畏路遙,紛紛前來參加廟誕活動,熱鬧非常。解放后,后院的炮臺等附屬建筑拆毀,修建一座糧倉,前院的戲臺、門樓、圍墻、雙獅等建筑與十年浩劫期間拆除,僅存主要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 廟宇向縱橫排列,前為前殿,中為四角亭,后為正殿,兩旁為配殿和回廊。布局均衡對稱,平面呈方形。廟宇大門前設兩根花崗巖石柱承托下飾飛頭,上覆以綠色琉璃瓦,正殿設六根格木圓柱承托重量,下有柱礎,尚有斗拱。柱子縱橫成行,排列規整,形成的明間,次間格外寬敞。畫棟雕梁,華麗堂皇。更值得欣賞的是堂壁上刻有各種詩詞和彩畫,鑲著工藝絕倫的各式各樣的雕刻畫案,有形象生動的古任務、有玲瓏別致的雀鳥一切裝飾,保留著明、清兩代的南方建筑藝術特色,具有一定的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張公廟會簡介 張公廟座落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郁南縣連灘鎮。連灘張公廟是為紀念明朝萬歷年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至今已經400多年。張元勛原為抗倭名將戚繼光部將,因抗倭有功升至廣東總兵。明代中葉,羅旁大山一帶(即今云浮市轄各縣地區)發生土著人叛亂,歷時數十年之久。明萬歷四年,張元勛受命領兵平叛,據《張公廟碑記》載“行師甫四月剿平,積年蠶食之土悉歸版圖”“行者歌,居者寧”,官民感懷其恩德,“因此立廟祀于連灘”。張元勛因此被明朝萬歷皇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大將軍。 在連灘,有關張公傳奇、張公風俗、張公文化吸引著數以十萬計的各地信眾年年前來虔誠拜祭,400多年來香火鼎盛綿延不斷,場面熱鬧壯觀。熱鬧的張公廟會張公廟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數百年來,人們對張公廟信仰紀念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從而形成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和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式,使張公廟廟會成為粵西地區至今仍然存續的反映傳統、信仰、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在南江流域地區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張公廟廟會主要集中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至二十的“廟誕”和 農歷八月初六 的“秋祭”,廟會的主要內容有萬人朝拜、八音賀誕、醒獅表演、扮飾游行、捐香油、求解簽語、吃齋飯、上刀山、唱山歌、演戲、燒炮、做醮、張公巡游等等。
張公廟是紀念誰的
傳說宋桂張公廟原稱“元勛張公紀念祠”,約始建于萬歷七年(1578)。初時只有一個神棚,約一丈見方,內列元勛諸神位,后被風吹走一塊杉皮,一直吹到現在連灘張公廟地處落下,因而人們認為這是天意,故連灘人也在此建了座張公廟。從建張公祠的1578年起,西寧縣城多次為明清兩軍反反復復占領,占事頻仍,形勢混亂。但地處羅定、東安、西寧三縣城的中心點連灘并無直接受到軍事沖突的影響,此地似非兵家所爭,成為亂世中的太平地,當地人就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張元勛的庇護,把張元勛逐漸神化。連灘故老傳聞,余馬巴候恩金榮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鄉催科,巡至連灘喜泉書院。一日晚膳后,步行院外,路遇一位白衣老人對他說:“西匪侵犯縣城,你還在這兒逡巡?”邑候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他姓名。老人說:“張氏。”邑候再問時,老人已向張公廟方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