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漿巖的野外觀察與描述
巖漿巖的野外觀察與描述
1.顏色:觀察巖石的整體顏色,主要描述新鮮面的顏色,并指出風化后顏色的變化。巖石顏色可能呈現多種色調,應使用復合命名法來反映顏色的主次和深淺,其中主色調放在復合名稱后面,次色調放在前面,如黃綠色表示以綠色為主,黃色為輔。2.結構:注意巖石的結晶程度、主要礦物的自形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根據結晶程度,確定是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還是玻璃質結構。若為全晶質結構,觀察礦物的自形程度,確定是全自形晶、半自形晶還是他形晶,并比較主要礦物的相對大小,判斷是等粒結構還是不等粒結構,是斑狀結構還是似斑狀結構。測量礦物粒度,指出分布范圍,并確定結構類型,如全晶質半自形中粒結構。
導讀1.顏色:觀察巖石的整體顏色,主要描述新鮮面的顏色,并指出風化后顏色的變化。巖石顏色可能呈現多種色調,應使用復合命名法來反映顏色的主次和深淺,其中主色調放在復合名稱后面,次色調放在前面,如黃綠色表示以綠色為主,黃色為輔。2.結構:注意巖石的結晶程度、主要礦物的自形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根據結晶程度,確定是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還是玻璃質結構。若為全晶質結構,觀察礦物的自形程度,確定是全自形晶、半自形晶還是他形晶,并比較主要礦物的相對大小,判斷是等粒結構還是不等粒結構,是斑狀結構還是似斑狀結構。測量礦物粒度,指出分布范圍,并確定結構類型,如全晶質半自形中粒結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3/wz/18567421952.jpg)
在野外對巖漿巖進行分類和命名時,首先應根據巖石的產狀和結構構造特征來區分是深成巖、淺成巖還是噴出巖。接著,根據巖石中石英、長石、似長石和暗色礦物的種類及其含量,來確定巖石的大類別和基本名稱。野外觀察描述巖漿巖時,通常應包括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等內容。1. 顏色:觀察巖石的整體顏色,主要描述新鮮面的顏色,并指出風化后顏色的變化。巖石顏色可能呈現多種色調,應使用復合命名法來反映顏色的主次和深淺,其中主色調放在復合名稱后面,次色調放在前面,如黃綠色表示以綠色為主,黃色為輔。2. 結構:注意巖石的結晶程度、主要礦物的自形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根據結晶程度,確定是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還是玻璃質結構。若為全晶質結構,觀察礦物的自形程度,確定是全自形晶、半自形晶還是他形晶,并比較主要礦物的相對大小,判斷是等粒結構還是不等粒結構,是斑狀結構還是似斑狀結構。測量礦物粒度,指出分布范圍,并確定結構類型,如全晶質半自形中粒結構。3. 構造:觀察礦物顆粒的分布是否均勻,是否有礦物定向排列,某種礦物的集中分布,以及氣孔的形態、大小、數量和排列特點。根據這些特征定出構造類型或名稱。4. 礦物成分:礦物成分是觀察描述的重點。描述順序應從多到少,從大到小,先主要礦物后次要礦物。斑狀結構巖石先描述斑晶礦物,后描述基質礦物。描述內容包括礦物顏色、光澤、解理、硬度、晶體形態、顆粒大小、含量等。5. 其他特征:觀察是否有次生變化,描述次生變化的類型和特征,礦化現象及類型,裂隙是否發育,巖石是否破碎,有無外來物質充填等。6. 綜合定名:在觀察描述的基礎上,根據顏色、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特征,進行詳細定名。名稱格式為顏色+構造特征+結構(粒度)+次要礦物+基本名稱,如黑灰色條帶狀粗粒橄欖輝長巖。
巖漿巖的野外觀察與描述
1.顏色:觀察巖石的整體顏色,主要描述新鮮面的顏色,并指出風化后顏色的變化。巖石顏色可能呈現多種色調,應使用復合命名法來反映顏色的主次和深淺,其中主色調放在復合名稱后面,次色調放在前面,如黃綠色表示以綠色為主,黃色為輔。2.結構:注意巖石的結晶程度、主要礦物的自形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根據結晶程度,確定是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還是玻璃質結構。若為全晶質結構,觀察礦物的自形程度,確定是全自形晶、半自形晶還是他形晶,并比較主要礦物的相對大小,判斷是等粒結構還是不等粒結構,是斑狀結構還是似斑狀結構。測量礦物粒度,指出分布范圍,并確定結構類型,如全晶質半自形中粒結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