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人民養蠶繅絲的技術源遠流長。至秦漢時期,利用次等繭料制作絲綿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手工業,這種工藝被稱作漂絮法,涉及對蠶衣的反復捶打以破碎。此法后來為造紙術中的打漿工藝提供了關鍵技術。同時,古代中國人在處理絲織品時使用的石灰水或草木灰水脫膠技術,也為造紙領域植物纖維的脫膠提供了啟示。[1]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技術逐漸演變成了紙張的生產。到了東漢時期,蔡倫在元興元年(105年)對造紙術進行了重要改進。他采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材料,通過挫、搗、抄、烘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紙張,成為了現代紙的直接前身。這種新型紙張不僅原料易得、成本低廉,而且質量上乘,很快就被廣泛使用。為了紀念蔡倫的貢獻,后人為這種紙張命名為“蔡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