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無痛分娩技術的普及率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據統計,其使用率不足1%。即便在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無痛分娩服務也可能剛剛起步或因各種問題而暫停提供。普及率之所以低,部分原因在于公眾對此項技術的認知不足,擔憂潛在風險,或擔心它可能對嬰兒產生不利影響。然而,從減輕產婦痛苦和體現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無痛分娩應當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至少,它應為順產的母親提供一個可以選擇的方案,從而在心理上給予她們安慰,讓她們覺得分娩并不一定意味著極大的痛苦。中國醫生與患者的比例本就較低,醫生工作效率高歸功于這一現狀,但這并不能掩飾醫療資源總體上的不足。現有的資源僅能滿足基本醫療需求,對于額外的醫療服務需求則難以應對。麻醉師的短缺尤其明顯,他們不僅要確保手術麻醉的順利進行,還要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其職業猝死率因此高于其他行業。盡管如此,手術麻醉是基本醫療需求,沒有它手術無法進行,但即便沒有麻醉,孩子仍能出生。推廣無痛分娩等新項目對于解放女性具有重要意義,它能讓孕婦了解到無痛分娩的安全性和對胎兒無害。通過增強健康宣傳教育,可以告知孕婦除了忍受疼痛外,還有無痛分娩的選擇。傳統觀念認為分娩必然伴隨著疼痛,這一認知根深蒂固。要改變這一觀念,急需解決的是我國麻醉醫生短缺的問題,據稱缺口高達30萬人。麻醉師的培養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時間,而綜合醫院中麻醉師的需求量龐大,即便提供24小時分娩鎮痛服務的醫院,也難以保證麻醉師始終在場。值得一提的是,無痛分娩技術并非新技術,許多醫院已開展此項服務長達十幾年。近兩年,更多大醫院開始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無痛分娩服務,以滿足產婦減輕分娩疼痛的需求。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