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邁向都市化,用水如何解決?
澳門邁向都市化,用水如何解決?
從1960年開始,澳門得到了大陸的供水支援。珠海市的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相繼建成,向澳門提供了每日7000至10000立方米的淡水,年供水量約為300萬立方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澳門的用水壓力。到了1978年和1980年,珠海夏灣加壓站和南沙灣抽水站的建成,進一步增加了向澳門供水的量,使得每年的供水量可以達到800萬至1500萬立方米。為了解決根本的用水問題,1984年起,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珠海市合作,建設了珠海至澳門的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兩期于1988年和1989年建成,將珠江水引入澳門青洲水廠,大幅提高了供水量。從1990年起,每年向澳門供水量穩定在3000萬立方米左右,滿足了澳門地區的用水需求。
導讀從1960年開始,澳門得到了大陸的供水支援。珠海市的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相繼建成,向澳門提供了每日7000至10000立方米的淡水,年供水量約為300萬立方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澳門的用水壓力。到了1978年和1980年,珠海夏灣加壓站和南沙灣抽水站的建成,進一步增加了向澳門供水的量,使得每年的供水量可以達到800萬至1500萬立方米。為了解決根本的用水問題,1984年起,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珠海市合作,建設了珠海至澳門的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兩期于1988年和1989年建成,將珠江水引入澳門青洲水廠,大幅提高了供水量。從1990年起,每年向澳門供水量穩定在3000萬立方米左右,滿足了澳門地區的用水需求。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3/wz/18562672052.jpg)
澳門,這個缺乏自然淡水資源的地方,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用水難題。在五六十年代,澳門的淡水供應主要依賴兩個水塘的天然積水,以及從前的山水道抽取的水源。然而,隨著澳門經濟的逐步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用水需求急劇上升,導致供水狀況持續緊張。從1960年開始,澳門得到了大陸的供水支援。珠海市的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相繼建成,向澳門提供了每日7000至10000立方米的淡水,年供水量約為300萬立方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澳門的用水壓力。到了1978年和1980年,珠海夏灣加壓站和南沙灣抽水站的建成,進一步增加了向澳門供水的量,使得每年的供水量可以達到800萬至1500萬立方米。為了解決根本的用水問題,1984年起,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珠海市合作,建設了珠海至澳門的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兩期于1988年和1989年建成,將珠江水引入澳門青洲水廠,大幅提高了供水量。從1990年起,每年向澳門供水量穩定在3000萬立方米左右,滿足了澳門地區的用水需求。目前,澳門的大部分原水來自中國珠海市的西江磨刀門水道。這些原水通過洪灣泵站輸送到竹仙洞水庫,再通過輸水管送往澳門的食水處理廠和水庫。磨刀門原水供應系統橫跨珠海市的多個區域,全長約20公里,能夠有效應對冬春季節的低水流量和咸潮問題??傮w來看,澳門的用水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這得益于大陸的供水支援和澳門本地的供水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如今,澳門97%的用水需求得到了滿足,這為澳門的都市化進程提供了穩定的水資源保障。
澳門邁向都市化,用水如何解決?
從1960年開始,澳門得到了大陸的供水支援。珠海市的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相繼建成,向澳門提供了每日7000至10000立方米的淡水,年供水量約為300萬立方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澳門的用水壓力。到了1978年和1980年,珠海夏灣加壓站和南沙灣抽水站的建成,進一步增加了向澳門供水的量,使得每年的供水量可以達到800萬至1500萬立方米。為了解決根本的用水問題,1984年起,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珠海市合作,建設了珠海至澳門的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兩期于1988年和1989年建成,將珠江水引入澳門青洲水廠,大幅提高了供水量。從1990年起,每年向澳門供水量穩定在3000萬立方米左右,滿足了澳門地區的用水需求。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