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航海圖集
我國最早的航海圖集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亦被后人簡稱為《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對于研究鄭和下西洋具有重大意義。該圖集記錄了鄭和船隊航行的路線,制作時間約在洪熙元年(1425)至歷含宣德五年(1430)間,共包含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以及2頁4幅的過洋牽星圖。這些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標注了約500個地名。關于繪制時間,有說法認為是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南京守備期間,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準備再次下西洋時,鄭和使團為適應需要而編制的作品。也有觀點認為,圖中的航路可能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主船隊路線相符,因此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后的作品,但成圖時間不應晚于15世紀中葉。明代晚期,茅元儀將該圖編入《武備志》的《占度載》部分,作為《度·航海
導讀《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亦被后人簡稱為《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對于研究鄭和下西洋具有重大意義。該圖集記錄了鄭和船隊航行的路線,制作時間約在洪熙元年(1425)至歷含宣德五年(1430)間,共包含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以及2頁4幅的過洋牽星圖。這些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標注了約500個地名。關于繪制時間,有說法認為是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南京守備期間,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準備再次下西洋時,鄭和使團為適應需要而編制的作品。也有觀點認為,圖中的航路可能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主船隊路線相符,因此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后的作品,但成圖時間不應晚于15世紀中葉。明代晚期,茅元儀將該圖編入《武備志》的《占度載》部分,作為《度·航海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579942352.jpg)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亦被后人簡稱為《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對于研究鄭和下西洋具有重大意義。該圖集記錄了鄭和船隊航行的路線,制作時間約在洪熙元年(1425)至歷含宣德五年(1430)間,共包含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以及2頁4幅的過洋牽星圖。這些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標注了約500個地名。關于繪制時間,有說法認為是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南京守備期間,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準備再次下西洋時,鄭和使團為適應需要而編制的作品。也有觀點認為,圖中的航路可能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主船隊路線相符,因此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后的作品,但成圖時間不應晚于15世紀中葉。明代晚期,茅元儀將該圖編入《武備志》的《占度載》部分,作為《度·航海》的附錄,其中包括20幅分圖(四十頁)以及兩幅(四頁)的《過洋牽星圖》,用以說明星圖的引航法則。詳情
我國最早的航海圖集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亦被后人簡稱為《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對于研究鄭和下西洋具有重大意義。該圖集記錄了鄭和船隊航行的路線,制作時間約在洪熙元年(1425)至歷含宣德五年(1430)間,共包含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以及2頁4幅的過洋牽星圖。這些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標注了約500個地名。關于繪制時間,有說法認為是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南京守備期間,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準備再次下西洋時,鄭和使團為適應需要而編制的作品。也有觀點認為,圖中的航路可能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主船隊路線相符,因此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后的作品,但成圖時間不應晚于15世紀中葉。明代晚期,茅元儀將該圖編入《武備志》的《占度載》部分,作為《度·航海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