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廟莊遺址:絲路遺珠蜻蜓眼琉璃散發的絕世之美
平涼廟莊遺址:絲路遺珠蜻蜓眼琉璃散發的絕世之美
蜻蜓眼琉璃珠在世的數量不過1000顆。在一期電視文物鑒寶節目中,一顆家傳的戰國時期蜻蜓眼琉璃珠被專家鑒定,其價值被保守估計在100萬人民幣以上,引發了觀眾的極大興趣。專家解釋,這種琉璃珠的制作工藝起源于古埃及,后傳入中國。在戰國時期,和氏璧與隋侯之珠并稱為天下兩大寶物,其詳情在《韓非子》等古籍中有所記載。隋侯之珠即為蜻蜓眼琉璃珠,為王公貴族所專用。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此類珠子不足1000顆,每顆形狀各異,制造工藝復雜,雖起源于西方,但其制造工藝的高峰卻出現在古代中國。我曾在甘肅省博物館有幸一睹這些稀世之寶的風采。展柜中的7顆大小不一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其迷人的色澤吸引著觀眾。這些珠子直徑約1至2厘米,外表呈現白藍相間的魚目紋圖案,外形淡藍,十分美麗。
導讀蜻蜓眼琉璃珠在世的數量不過1000顆。在一期電視文物鑒寶節目中,一顆家傳的戰國時期蜻蜓眼琉璃珠被專家鑒定,其價值被保守估計在100萬人民幣以上,引發了觀眾的極大興趣。專家解釋,這種琉璃珠的制作工藝起源于古埃及,后傳入中國。在戰國時期,和氏璧與隋侯之珠并稱為天下兩大寶物,其詳情在《韓非子》等古籍中有所記載。隋侯之珠即為蜻蜓眼琉璃珠,為王公貴族所專用。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此類珠子不足1000顆,每顆形狀各異,制造工藝復雜,雖起源于西方,但其制造工藝的高峰卻出現在古代中國。我曾在甘肅省博物館有幸一睹這些稀世之寶的風采。展柜中的7顆大小不一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其迷人的色澤吸引著觀眾。這些珠子直徑約1至2厘米,外表呈現白藍相間的魚目紋圖案,外形淡藍,十分美麗。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579116452.jpg)
平涼廟莊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蜻蜓眼琉璃珠,以其獨特的球面鑲嵌同心圓設計,類似蜻蜓眼,故被國內學術期刊稱為“蜻蜓眼琉璃珠”。這些歷經2300余年的寶物依舊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在古代玻璃飾品中極為罕見。其制作工藝奇妙,技藝精湛,體現了楚國文化的智慧和傳統工藝的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美學價值,為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及玻璃制作工藝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蜻蜓眼琉璃珠在世的數量不過1000顆。在一期電視文物鑒寶節目中,一顆家傳的戰國時期蜻蜓眼琉璃珠被專家鑒定,其價值被保守估計在100萬人民幣以上,引發了觀眾的極大興趣。專家解釋,這種琉璃珠的制作工藝起源于古埃及,后傳入中國。在戰國時期,和氏璧與隋侯之珠并稱為天下兩大寶物,其詳情在《韓非子》等古籍中有所記載。隋侯之珠即為蜻蜓眼琉璃珠,為王公貴族所專用。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此類珠子不足1000顆,每顆形狀各異,制造工藝復雜,雖起源于西方,但其制造工藝的高峰卻出現在古代中國。我曾在甘肅省博物館有幸一睹這些稀世之寶的風采。展柜中的7顆大小不一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其迷人的色澤吸引著觀眾。這些珠子直徑約1至2厘米,外表呈現白藍相間的魚目紋圖案,外形淡藍,十分美麗。講解員介紹,這些寶物出土于平涼市四十里鋪鎮的廟莊戰國秦墓,共有57枚,其中16枚位于棺槨中,與墓主尸骨不遠,應為其生前飾品。此外41枚為兵器裝飾。1974年夏天,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當時有放羊娃在懸崖邊發現了一個銅香爐狀的物品,后經考古隊發掘,引發了一場考古界的轟動。蜻蜓眼是古代對一種玻璃飾物的俗稱。這種玻璃又稱琉璃,其珠母體上鑲嵌同心圓,形成“眼睛”效果。據信,眼睛有避邪功能,多見于草原游牧民族,在遷徙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既能避邪,又可能隨時用于交換所需物品。春秋戰國時期,這類彩色斑斕、奪目璀璨的西亞玻璃珠深受中國古代王公貴族的喜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需求。如何滿足上流社會的需求?中原地區的工匠們開始了仿制,利用本地原料,以氧化鉛和氧化鋇替代蘇打,制作出與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配方不同的琉璃珠,即含鉛鋇成分的蜻蜓眼琉璃珠。現存世的蜻蜓眼琉璃珠多為類球形,尺寸較小,大多數直徑不超過2厘米,一般在1到1.5厘米之間。質地多為綠、藍或黃色,母體半透明,飾紋簡單,多采用西亞常見的幾何圖案,與同期中國玉器或金屬器物上的傳統云紋、蟠螭紋等圖樣迥異。戰國晚期蜻蜓眼珠的紋飾風格獨特,可以說帶有西亞風味,主題均為同心圓。一般為三層,也有達五六層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點為深藍色,外層則為褐白相間或藍白相間。嵌入之眼珠渾然一體,既不突出也不易脫落。蜻蜓眼琉璃珠在中國玻璃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古代珠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有的魅力和文化內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琉璃收藏家牧之認為:“無論如何,人們無法忽視的是戰國蜻蜓眼珠飾歷經數千年,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絕世之美。”
平涼廟莊遺址:絲路遺珠蜻蜓眼琉璃散發的絕世之美
蜻蜓眼琉璃珠在世的數量不過1000顆。在一期電視文物鑒寶節目中,一顆家傳的戰國時期蜻蜓眼琉璃珠被專家鑒定,其價值被保守估計在100萬人民幣以上,引發了觀眾的極大興趣。專家解釋,這種琉璃珠的制作工藝起源于古埃及,后傳入中國。在戰國時期,和氏璧與隋侯之珠并稱為天下兩大寶物,其詳情在《韓非子》等古籍中有所記載。隋侯之珠即為蜻蜓眼琉璃珠,為王公貴族所專用。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此類珠子不足1000顆,每顆形狀各異,制造工藝復雜,雖起源于西方,但其制造工藝的高峰卻出現在古代中國。我曾在甘肅省博物館有幸一睹這些稀世之寶的風采。展柜中的7顆大小不一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其迷人的色澤吸引著觀眾。這些珠子直徑約1至2厘米,外表呈現白藍相間的魚目紋圖案,外形淡藍,十分美麗。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