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25583452.jpg)
發展經濟學中的貧困陷阱,是指由于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導致發展中國家難以擺脫貧困。這種貧困陷阱有兩種類型:技術陷阱和人口陷阱。20世紀50年代,有三位經濟學家揭示了“貧困陷阱”的產生根源。納克斯于1953年提出了“貧困惡性循環論”理論,認為貧困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從而使人陷入貧困難以自拔。緊接著,納爾遜在1956年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指出在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的邊際收益遞減,導致經濟難以擺脫貧困。繆爾達爾于1957年提出了“循環累積因果論”理論,認為貧困會通過一系列因果關系,形成一個循環累積的過程,使貧困現象持續存在。“貧困陷阱”之所以能夠相對地把人鎖定在貧困中,其基本原理是這樣的。首先,你窮,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人力資本因此退化。其次,你窮,你就缺少物質資本的投入,許多賺錢的機會因而與你無緣。再次,你窮,就限制了你的活動范圍和自由,從而使你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而日益邊緣化。最后,你窮,可能會影響你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從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這種貧困陷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使得個人和社會難以擺脫貧困。為了打破這一循環,需要從教育、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個人素質,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改善社會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