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521716352.jpg)
股癬是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等真菌引起的皮膚感染。這些真菌主要感染人體淺表組織,其形態包括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菌絲,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至27℃。通過培養,這些真菌一般能在1至2周內生長良好。然而,少數癬菌如花斑癬菌和鼻孢子菌則不易進行人工培養。股癬的傳播途徑多樣,可通過性接觸、直接接觸感染源(如同床共被或與感染動物接觸),也可因間接接觸被患者污染的衣物用具而感染。此外,手、足甲癬等自身感染,以及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糖尿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素也可能誘發感染。本病在夏季和炎熱潮濕地區尤為常見,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淺部真菌寄生于人或動物的表皮角質層內,其代謝產物作為毒素或變態反應原,可引起皮膚炎癥。股癬多發生于外生殖器、腹股溝、會陰部和肛門周圍。其典型表現為在股內側上端與陰囊對應部位出現小丘疹或水皰,并逐漸向周圍發展,形成半環形損害。皮損邊緣清晰隆起,炎癥減退后呈紅棕色并伴有鱗屑。通常呈單側分布,但也可能雙側對稱。由于該部位多汗、潮濕且易摩擦,因此炎癥反應一般比體癬更為嚴重。男性患者左側較重,皮損面積較大,常伴劇烈瘙癢,有時可波及陰囊和陰莖。女性患者則多累及臀部、恥部,甚至可能損害至下腹部和腰部,形成大片皮疹。診斷股癬主要依據上述癥狀和損傷部位皮屑的真菌檢查。治療時以外用藥為主,可搽復方苯甲酸軟膏、克霉唑霜、2%咪康唑霜或1%益康唑霜,每日2次,連用2至4周。對于腹部皮膚柔嫩的患者,應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癬藥。對于皮損廣泛、炎癥嚴重且治療效果不佳的頑固病例,可考慮口服灰黃霉素片或酮康唑片進行治療。中藥治療可選用5%硫磺軟膏,每日2次,連續使用2至4周。然而,對于具體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咨詢專業醫生,以確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