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山西大規模遷三東是哪一年?
明朝時期山西大規模遷三東是哪一年?
一、從史籍記載看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壽輝將明玉珍據成都路。”( 《明史》卷1)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 《元史》 )至此四川地域為明玉珍所據,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湯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據有巴蜀之地僅僅十余年。(按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楊學可《明氏實錄》,明玉珍攻占成都應在至正十九年。)。
導讀一、從史籍記載看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壽輝將明玉珍據成都路。”( 《明史》卷1)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 《元史》 )至此四川地域為明玉珍所據,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湯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據有巴蜀之地僅僅十余年。(按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楊學可《明氏實錄》,明玉珍攻占成都應在至正十九年。)。
近年來,山東青島、煙臺、萊州、日照等地不斷有人來訪或來信,尋找祖籍之地,其家譜均記載:“原籍成都,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四川成都東關鐵碓臼等地,或大十口運納,或江右,或鐵獅子口大樹村,或鐵碓臼石獅子胡同、大槐樹下、或成都府駙馬縣棗栗村遷居山東”。據稱,“煙臺、招遠、萊州、蓬萊、龍口、萊陽,大約80%的村莊的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四川遷過來的。”據此推斷,當時有一定規模的遷徙活動,隨軍出則散征,或是避亂。一、從史籍記載看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壽輝將明玉珍據成都路。”( 《明史》卷1)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 《元史》 )至此四川地域為明玉珍所據,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湯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據有巴蜀之地僅僅十余年。(按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楊學可《明氏實錄》,明玉珍攻占成都應在至正十九年。)二、從地名考察來看其家譜所記“成都東關鐵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鐵獅子口大樹村,或鐵碓臼石獅子胡同、大槐樹下、或成都府駙馬縣棗栗村”,由于成都市在明末遭受大規模戰亂的破壞,成都城成為一片廢墟,清代康熙年間重建,因此古地名已難以查考。現僅從以上記述簡析:“東關鐵碓臼”:東關,即指東門一帶;碓,《說文解字·石部》謂“碓,舂也。” 臼,《說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即二字為同義字,在現代漢語中依然如此。但是無論在古代,或是現代,碓、臼二字在文獻中都沒有連用的。碓、臼,即過去用來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間凹下。用鐵制作用來舂米的碓、臼不多見,道家煉丹多用鐵碓、臼搗礦石、藥材。近現代以來,中醫藥鋪中則多用小型的鐵碓(臼)來搗藥材。如果用作地名,其地當有一著名的鐵碓、或鐵臼。碓、臼,今川人多稱“碓窩”,而成都市郫縣則稱“沙盔兒”。今日成都市東門一帶沒有這樣的古遺跡。“江右”,古代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由于古代的成都城一直是二江抱流的格局,故東關缺改江右應在東門附郭一帶。“鐵獅子口大樹村”,今日東門一帶沒有鐵獅子遺跡。“大槐樹”,清代光緒五年《成都城坊圖》中,出東門,沿水井街而下為“古雙槐樹街”,是否即此,難以確考。“成都府駙馬縣”,元明時期成都從未設置過此縣。“石獅子胡同”,胡同即小街巷,最早始于元代。但在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街制》中稱胡同為“衖通”。明嘉靖年間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衕集》、萬歷沈榜的《宛署雜記》里,“衖通”則寫為“胡衕”。《宛署雜記》中的解釋是:“胡衕本元人語”。后來逐漸被簡化,寫作胡同。故稱街巷為胡同是在明代后期。因此其家譜非源于舊本,當為后世所修。三、結語“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明朝初年遷居山東的山西移民留傳的一首民謠。據史籍考察,明初大規模的移民,遷出者也不僅僅是洪洞人,還有太原及澤、潞伏盯判、遼、汾、沁諸州的。然而,為什么世世代代,眾口一詞,都提到大槐樹這樣一個標志? 如上面家譜所說“大槐樹”也可能本于此。當時外遷移民涉及到山西2府、17州、66個縣。在當時關山重重、旁爛沒道路阻塞的情況下,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部集中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哪怕是短時間的吃、住都是難以解決的,顯然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的。由于明政府在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點簽移民,大槐樹下當是移民“聚集地”,影響所致,移民們自然也就樂于認同這樣一個出發地。因此,明朝初年遷居山東的移民應是從山西遷移的。那么上述家譜所提及的成都移民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成都遷往山西,再從山西遷往山東的歷螞。那么成都移民是什么時候遷往山西的? 元朝末年,明玉珍攻占重慶后,元右臣完者都“會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謀復重慶,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萬勝御之。勝攻嘉定半年不下。”( 《明史》卷123 )又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己亥(至正十九年)”,玉珍親領兵至嘉定圍之,令明三(即萬勝)率銳兵直趨成都。時元省平章買奴、參政韓叔亨為青城賊所執,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兵皆新募者,聞明兵至,皆驚潰。明三領兵入省中,虜朗革歹、趙資妻子,順流而歸。新都楊學可《明氏實錄》。時東路、西南路為明氏所阻,潰兵只能向北退走。因此,為了避亂,此次即可能有大批的成都民眾隨軍遷徙。明玉珍攻占成都后,又“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龍州,今日綿陽江油一帶;青州,歷史上陜甘、四川從無青州之設置,疑為青川之誤,當在今日平武一帶;興元,今日漢中一帶;鞏昌,今日隴西一帶。在當時戰亂的情況下,民眾只能不斷地向北遷徙,尋找一個安居之地。此外明氏建國后曾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內亂。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明玉珍去世,子明升自立。其母彭氏臨朝聽政。時大將萬勝與司空張文炳不和,萬勝派人殺死張文炳。明玉珍養子明昭為張文炳復仇,假托彭氏旨縊殺了萬勝,引起朝臣的不安。“勝有開國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平夏錄》”(《國初群雄事略》)駐守保寧的大將吳友仁上書,以清君側為名,發兵聲討明昭之罪。“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保寧鎮守平章吳友仁叛。······遣使與陜西李思齊、張良弼通。幼主數調兵誅,皆敗而回。四月,命丞相戴壽討吳友仁。明氏實錄”(《國初群雄事略》)吳友仁又致書戴壽,“謂不誅昭。則國必不安,眾必不服。昭朝誅,吾當夕至。”(《明史》卷123) 戴壽乃上書誅殺了明昭,吳友仁才息兵入朝謝罪,內亂得以平息。因此,在這樣的內亂中,雙方的部下、百姓為避亂也可能外逃。洪武四年(1371),明朝軍隊伐蜀,湯和率軍從夔門入,傅友德率兵由陜西出,此時蜀中民眾再無北遷的可能。明升投降后,被遷往南京,封歸義侯,后又遷高麗安置。明氏后裔,據資陽1928年重修《甘氏族譜》記載:“吾族肇自江南,繼遷于楚。元末明初入蜀,有明珍公,撫有四川。傳自明升公,封歸義侯。侯公四子,曰慶一、慶二、慶三、慶四。慶一公居渝城,慶二公居富順,慶四公遷江西、湖廣、廣東、貴州、云南等處。慶三公居長邑、鄰水、資陽、內江、榮昌、威遠等處。明珍,楚隨州人,元末據蜀稱夏帝。”從此家譜看,明氏后裔已改姓甘,其遷徙源流十分明晰。此外,元末明氏入蜀,其部屬多為湖廣籍,據有巴蜀之地僅十余年,
明朝時期山西大規模遷三東是哪一年?
一、從史籍記載看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壽輝將明玉珍據成都路。”( 《明史》卷1)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 《元史》 )至此四川地域為明玉珍所據,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湯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據有巴蜀之地僅僅十余年。(按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楊學可《明氏實錄》,明玉珍攻占成都應在至正十九年。)。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