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成果的私人占有性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大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這種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逐漸變得尖銳。當少數壟斷資本家為了追逐無限制利潤,尤其是經濟繁榮時期,不斷擴大再生產時,這種矛盾就會被打破,導致惡性競爭和社會生產各部門間的矛盾激化,最終引發新的經濟危機。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感受到的并非這種根本矛盾,而是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在市場供需出現矛盾時,生產出的產品似乎過剩,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以美國為例,20年代的繁榮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導致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受到限制。此外,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但隨之而來的是消費的疲軟。同時,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也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其進一步激化,最終直接引發了經濟危機。1929年10月下旬,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標志著經濟危機的爆發。事實上,在此之前,美國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嚴重困難。傳統工業部門的發展遲緩、開工不足等問題已經開始影響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然而,紐約股市的哄抬股價卻使得這種真實情況被掩蓋。股市崩潰后,廣大投資者的財富幾乎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人們紛紛前往銀行擠兌存款,導致銀行相繼倒閉。銀行倒閉后,大量工商企業失去了資金支持而宣告破產,工人失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購買力下降。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得美國經濟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應對這場危機,政府開始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干預,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恢復經濟的穩定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