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在課堂上表現得調皮搗蛋,這是為什么呢?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孩子不遵守紀律的問題,讓孩子能夠認真地學習呢?首先,指出孩子不遵守紀律或破壞紀律,大多數情況下是出于無知,或是雖有所知卻一時忘卻,無需動怒,也不宜小題大作。教師因孩子犯錯而生氣,往往是基于對孩子動機的主觀判斷,誤以為孩子故意搗亂,有意與老師作對,其實不然,孩子犯錯多半是無意的,或是出于玩鬧,事后大多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感到后悔或內疚。以辮子風波為例,孩子破壞課堂紀律,是因為鬧著玩。與其整堂課查肇事者,像押送犯人般送他們去辦公室,不如巧妙地穩定課堂紀律,事后通過個別談話,讓孩子自我反省并真誠地向受害者道歉,化解矛盾。粗暴的懲罰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激化矛盾,損害師生情誼。其次,關于紀律本身,正如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不要過分高估紀律的價值,也不要寄希望于百分之百的成功?!比藗兛傄浴凹o律是目標的保證”為由,列出許多“準”和“不準”以及“如果……就……”的規定,讓孩子背誦執行,以為這樣就能“有章可循”。然而,這充其量只是主觀愿望而已。例如,規定犯了哪一條,就送辦公室。實踐證明,將孩子送辦公室只能暫時解決問題。如果教師能夠將孩子視為需要幫助的對象,誠懇地幫助孩子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培養其自覺性,那么就可以匯集孩子的點滴進步,形成維護紀律的力量。再次,對待紀律問題,不要等待。孩子的潛在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多加留意并及時作出決定,防止問題在萌芽狀態就得以解決。如果矛盾沖突已經出現,教師不應動感情,而應相信人的態度是在不斷變化中的,做好理智的導向,將消極轉化為積極。孩子上課不遵守紀律是常見的現象,家長和老師常常會聽到老師關于這個問題的反應。因此,家長想要孩子能夠認真學習知識,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怎樣應對孩子不遵守紀律的問題。家長們,你們都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