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卡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計算機的圖形輸出,由顯示卡連接顯示器,才能在屏幕上看到圖像。顯示卡包含顯示芯片、顯示內存、RAMDAC等組件,這些組件決定了屏幕上的輸出,包括顯示速度、顏色及分辨率。顯示卡從早期的單色顯示卡到VGA(視頻圖形陣列),再到SVGA(超級視頻圖形陣列)、XGA(擴展圖形陣列)等,都是由IBM主導規格的。VGA在文字模式下為720*400分辨率,在繪圖模式下為640*480*16色或320*200*256色。顯卡的填充率是衡量顯卡性能的重要參數,如NVIDIA的GeForce 2 GTS芯片,核心頻率為200 MHz,4條渲染管道,每條包含2個紋理單元,其填充率為16億像素/秒。顯存,簡稱VRAM,其主要功能是暫時存儲顯示芯片處理的數據。顯示內存的大小直接影響顯卡的性能。以前的顯存主要是SDR,而現在基本采用DDR規格,高端卡則采用更出色的DDRII或DDRIII代內存。顯示芯片的制造工藝用微米來衡量,提高工藝可以降低顯卡芯片的生產成本。顯示核心頻率和顯示卡集成度的提高都依賴于制造工藝的改進。顯存時鐘周期衡量顯存速度的重要指標,顯存速度越快,單位時間交換的數據量越大。顯存時鐘周期一般以ns為單位,工作頻率以MHz為單位。顯存時鐘周期跟工作頻率一一對應,顯存頻率=1÷時鐘周期×1000。例如,DDR SDRAM或DDR2、DDR3顯存,其工作頻率用等效輸出頻率描述,因為能在時鐘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送數據,所以在同等情況下,DDR顯存的等效輸出頻率是SDRAM顯存的兩倍。顯存位寬是顯存在一個時鐘周期內能傳送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瞬間傳輸的數據量越大。顯存位寬分為64位、128位和256位,256位寬的顯存更多應用于高端顯卡,而主流顯卡基本都采用128位顯存。顯存帶寬=顯存頻率X顯存位寬/8,在顯存頻率相同的情況下,顯存位寬決定顯存帶寬的大小。顯卡的顯存由顯存芯片構成,顯存總位寬由顯存顆粒的位寬組成。顯存位寬=顯存顆粒位寬×顯存顆粒數。了解顯卡位寬的方法可以查找顯存顆粒編號,但這種方法較為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