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訪史札記(1)·衖口(5.27)
走村訪史札記(1)·衖口(5.27)
盡管對此我知之甚少,但既然承擔了這份責任,我決定積極投入,樂在其中。因此,27日上午,我駕駛車輛,與家潮一起前往衖口行政村。在那里,我們受到了俞書記的熱情接待。我們向他介紹了資料收集的大致要求,俞書記表示會全力支持的工作。家潮是衖口人,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他便與俞書記討論了從哪些方面開始著手。我們需要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同時也要深挖每個地方的特色,比如衖口,就有與項羽相關的霸王山傳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皖江茶葉基地等。離開村部時,我們決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四處看看。從村部向北出發,右轉上了039縣道,的車向東行駛。路北是衖口敬老院,這個敬老院歷史悠久,每次回老家我都會經過那里,并在博客上提到過它的春聯。這次我們也停下來,拍攝了一些照片。
導讀盡管對此我知之甚少,但既然承擔了這份責任,我決定積極投入,樂在其中。因此,27日上午,我駕駛車輛,與家潮一起前往衖口行政村。在那里,我們受到了俞書記的熱情接待。我們向他介紹了資料收集的大致要求,俞書記表示會全力支持的工作。家潮是衖口人,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他便與俞書記討論了從哪些方面開始著手。我們需要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同時也要深挖每個地方的特色,比如衖口,就有與項羽相關的霸王山傳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皖江茶葉基地等。離開村部時,我們決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四處看看。從村部向北出發,右轉上了039縣道,的車向東行駛。路北是衖口敬老院,這個敬老院歷史悠久,每次回老家我都會經過那里,并在博客上提到過它的春聯。這次我們也停下來,拍攝了一些照片。
市宣傳部計劃出版一部村史,介紹全市276個行政村(社區)的情況。我被分配到嚴橋鎮的部分,作為主編,我感到既榮幸又擔憂。雖然我一直生活在嚴橋,但對自己熟悉的領域知之甚少,尤其是對嚴橋鎮下轄的行政村了解不足。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嚴橋鎮包括3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它們分別是:響山、嚴橋、尚禮社區;龍林、牌樓、平定、衖口、輝勇、沈斌、俞琳、福民、走馬、農場、古樓、明堂、福泉、湖塘、象山行政村。這些社區和行政村基本上是從東北向西南排列的。盡管對此我知之甚少,但既然承擔了這份責任,我決定積極投入,樂在其中。因此,27日上午,我駕駛車輛,與家潮一起前往衖口行政村。在那里,我們受到了俞書記的熱情接待。我們向他介紹了資料收集的大致要求,俞書記表示會全力支持我們的工作。家潮是衖口人,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他便與俞書記討論了從哪些方面開始著手。我們需要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同時也要深挖每個地方的特色,比如衖口,就有與項羽相關的霸王山傳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皖江茶葉基地等。離開村部時,我們決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四處看看。從村部向北出發,右轉上了039縣道,我們的車向東行駛。路北是衖口敬老院,這個敬老院歷史悠久,每次回老家我都會經過那里,并在博客上提到過它的春聯。這次我們也停下來,拍攝了一些照片。繼續前行,我們來到了祠山寺。寺內的老房子已經破敗不堪,目前正在修建新的門樓。一位和尚看到我們,便主動走來。他提到寺廟是周朝時期建立的,雖然我不太確信,但他指向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文字,看起來非常新。關于寺廟的歷史,我們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證據?!蛾愂献谧V》中曾提到過祠山寺,應該就是這里。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寺廟被毀,后來重建了。寺里住著兩位和尚,其中一位姓張,他告訴我們有一位老和尚曾在這里居住,擅長醫術,尤其是治療筋骨疼痛。老和尚已經去世幾年了,他的兒子也在寺廟里。老和尚原名叫孫,認為“寺”比“殿”更具規模,因此將名字改為寺。然而,宗教部門頒發的匾額上卻錯誤地寫成了“慈山寺”。我們還聊到了另一位老和尚,他曾住在藏佛寺。聽說他在去年冬天或今年正月去世了。幾年前,我去拜訪他時,他已經臥床不起。他的俗名是范。當時,寺里的女居士告訴我老和尚的身體狀況不佳,我心想,下次再來時,他可能已經不在了。然而,我還沒來得及再次拜訪,他就去世了。古代的和尚和道士常常與塵世若即若離,他們最能感受到人間的冷暖,最能領悟人生的幽意,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現在的和尚是否依然如此,我不太清楚。但我仍想嘗試去了解他們。前年,我去泊山洞時,還大膽地給那里的和尚遞煙。我還記得那首詩:“三百八十級,扶我至峰巔。一塔一僧在,笑推不吸煙。”離開祠山寺后,我們調轉車頭,駛回家鄉。在衖口村北面,我們向西轉,前往霸王山觀景處。路雖不寬,但路況良好,開車并不困難。繞過村莊的房屋,漸漸地,我們開始進入山區,車沿著山邊行駛,偶爾會遇到起立的工人。家潮說這條路通往衙口水庫,果然,前方就出現了一片碧綠的水面。過了水庫,就是霸王山觀景處。我??吹竭@里的女主人分享的抖音視頻,一直想來看看。今天一見,果然美得令人窒息。我原以為這里是經營餐飲的地方,來了才知道這里是茶葉中心。正面是寫著“嚴橋皖江茶葉基地歡迎你”的巨大標牌,側面是山石堆砌的屏風,上面刻有“霸王山巖茶”等字樣。繼續前行,是一片井,據說水質很好,井口被封住了,井水通過電力抽上來,旁邊有一座亭子。還有一座新建的小廟,名為龍神廟,看起來非常新亮。它是在舊廟拆除后重建的。廟的背后是山,據說是官山。再往里走,就是主體區域。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既有現代風格,又不失古典韻味。假山、青藤、石橋、清澈的流水點綴其中,在這片青山荒野中開辟出了一片獨特的洞天福地。返回的路上,家潮說衖口水庫邊的山叫排山,那應該與項羽有關?!靶i”在普通話中讀作“xiàng”,與“巷”相對應,在無為方言中應該讀作“hàng”。當地人讀作“hōng”,通常指深山中的每個角落,“衖口”則表示山里人的出入通道。使用五筆輸入法可以打出“衖”字,但用拼音輸入法卻打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對這個字的讀音有誤。
走村訪史札記(1)·衖口(5.27)
盡管對此我知之甚少,但既然承擔了這份責任,我決定積極投入,樂在其中。因此,27日上午,我駕駛車輛,與家潮一起前往衖口行政村。在那里,我們受到了俞書記的熱情接待。我們向他介紹了資料收集的大致要求,俞書記表示會全力支持的工作。家潮是衖口人,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他便與俞書記討論了從哪些方面開始著手。我們需要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同時也要深挖每個地方的特色,比如衖口,就有與項羽相關的霸王山傳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皖江茶葉基地等。離開村部時,我們決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四處看看。從村部向北出發,右轉上了039縣道,的車向東行駛。路北是衖口敬老院,這個敬老院歷史悠久,每次回老家我都會經過那里,并在博客上提到過它的春聯。這次我們也停下來,拍攝了一些照片。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