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賜兒山景區
介紹賜兒山景區
在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座建于580多年前的古剎——云泉寺。寺內有一個佛龕,圓形的門上畫著一幅引人入勝的五彩圖畫,畫面中央是一個笑瞇瞇的大肚佛,佛像四周煙云繚繞,云霧中布滿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幼兒。相傳這里就是當年那位白發飄飄的老人的住地,人稱“賜兒大仙”。這座云泉寺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賜兒山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在山腰深處,有古云泉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之所以叫云泉寺,是因為“白云深處有清泉”。它是佛、道共存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舊時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登山焚香祈求“賜兒”的人絡繹不絕。
導讀在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座建于580多年前的古剎——云泉寺。寺內有一個佛龕,圓形的門上畫著一幅引人入勝的五彩圖畫,畫面中央是一個笑瞇瞇的大肚佛,佛像四周煙云繚繞,云霧中布滿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幼兒。相傳這里就是當年那位白發飄飄的老人的住地,人稱“賜兒大仙”。這座云泉寺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賜兒山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在山腰深處,有古云泉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之所以叫云泉寺,是因為“白云深處有清泉”。它是佛、道共存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舊時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登山焚香祈求“賜兒”的人絡繹不絕。
關于賜兒山的名字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據說五百多年前,有一對夫妻結婚多年未能生育,十分焦急。這年的四月初八,他們來到了張家口西郊的這座山腳下,焚香祈禱,祈求天神地神幫助他們。正當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自己的心愿時,從山腰石縫間走出一位白發飄飄的老人。老人來到他們面前,沒有說話,從懷里取出一個泥捏的娃娃,送給他們,然后便無影無蹤了。第二年,這對夫婦果然喜得貴子。這件事很快傳開,塞外山村遠近百里祈兒求女的人,每年四月初八,都到西山腳下燒香求子。于是,人們便把西山稱為“賜兒山”。在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座建于580多年前的古剎——云泉寺。寺內有一個佛龕,圓形的門上畫著一幅引人入勝的五彩圖畫,畫面中央是一個笑瞇瞇的大肚佛,佛像四周煙云繚繞,云霧中布滿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幼兒。相傳這里就是當年那位白發飄飄的老人的住地,人稱“賜兒大仙”。這座云泉寺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賜兒山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在山腰深處,有古云泉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之所以叫云泉寺,是因為“白云深處有清泉”。它是佛、道共存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舊時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登山焚香祈求“賜兒”的人絡繹不絕。遠望賜兒山,峭壁如削,萬木崢嶸,亭臺樓閣,參差錯落。若登山而上,沿路鋪設臺階路面,陡削路段則安裝扶手欄桿,拾級而上即可達云泉寺。蜿蜒山路有三道平臺,第一道平臺有六角亭一座,內有大雄寶殿和南大殿;第二道為望亭;第三道是云泉寺山門,山門也稱天王殿。山門之外原有教稼亭,壁上有民間巧匠畫的五谷之神后稷,教人不忘耕稼。稍上是教化堂,壁上畫有伏羲軒轅,意在告誡后人勤于勞作,時時不忘自己為炎黃子孫。山門前有石獅鎮守,旗桿矗立。山門內側是龍王殿、真武殿、藏經殿。中釋迦佛祖合掌閉目,南海觀音揮灑拂塵,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詳情
介紹賜兒山景區
在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座建于580多年前的古剎——云泉寺。寺內有一個佛龕,圓形的門上畫著一幅引人入勝的五彩圖畫,畫面中央是一個笑瞇瞇的大肚佛,佛像四周煙云繚繞,云霧中布滿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幼兒。相傳這里就是當年那位白發飄飄的老人的住地,人稱“賜兒大仙”。這座云泉寺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賜兒山位于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山峰秀麗,風景如畫。在山腰深處,有古云泉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之所以叫云泉寺,是因為“白云深處有清泉”。它是佛、道共存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舊時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登山焚香祈求“賜兒”的人絡繹不絕。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