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的《尸子》中,由尸佼提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边@里的“宇”代表空間,“宙”代表時間。隨著歷史的推進,人們對空間與時間的理解不斷深化,宇宙的邊界也隨之擴大。古代中國人受限于觀測條件,認為宇宙是有邊界的,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不準確的。然而,他們巧妙地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這在2300多年前是極為難得的。相比之下,當時的歐洲人依然將空間與時間割裂開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觀測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逐漸深入。我們已經從太陽系擴展到了銀河系,甚至更遙遠的河外星系和星系團。目前,人類已經能夠觀測到200多億光年的宇宙深處,這一范圍內包含著10億多個星系。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人們只能觀測到其中一部分,稱為“觀測到的宇宙”,而其余部分則超出了我們的觀測范圍。
宇宙分為凝聚結構宇宙與耗散結構宇宙。凝聚結構的宇宙是無生命的宇宙,物質能量向宇宙的核心收縮并凝聚成一個巨大的物質能量團。這個階段,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速度遠小于能量轉化為物質的速度,宇宙便形成了一個超巨物質能量團。然而,這種狀態無法長期維持,當宇宙收縮到一定程度后,內部溫度與壓強升高,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速度加快,能量轉化為物質的速度減慢。當達到臨界點時,整個宇宙發生逆轉,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速度遠超能量轉化速度,宇宙開始急劇膨脹,最終引發大爆炸,這標志著耗散宇宙的開始。耗散宇宙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則生,聚則死;生命是聚則生,散則死。宇宙與生命的辯證統一關系,令人深思。
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范圍內,目前沒有第二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這意味著,人類必須珍惜地球這個唯一的家園,保護好它,才能確保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