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7 年,小米不僅為小米筆記本 Air 升級了新的硬件而且還發布大屏版的小電腦米筆記本 Pro。
但是由于硬件的限制以及發布會的措辭,小米筆記本 Pro 的性能一直被網友們詬病。
得益于英偉達的 Max-Q 技術, 在今年的 ChinaJoy 展覽上,小米發布了小米筆記本 Pro「GTX版」,將顯卡升級成了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Max-Q,官方宣稱顯卡性能提升 72%。
那么這款「GTX 版 」性能表現怎樣呢?接下來就通過詳細的評測,給大家一個答案。
外觀
新版的小米筆記本Pro「GTX 版」在外觀上與前作并沒有任何區別。A 面還是一如既往的沒有任何裝飾。
B 面玻璃覆蓋的全貼合 IPS 顯示屏,上方是攝像頭,下方則是小米的 LOGO。
電腦C 面帶有背光的鍵盤,鍵帽的尺寸很大,兩個鍵帽的間隔也比較寬,打起字來誤觸機會很少,不過鍵程較短,好在回彈適中。
下方是可按壓的觸摸板,右上方還有指紋識別模塊。
指紋識別速度還是挺快的,但是由于模塊面積過小,使用時對手指的放置要求也比較高。
D 面腳墊×5,揚聲器開孔以及進風口均有防塵網覆蓋。
I/O 方面,左邊是 HDMI,兩個 USB-A 和 3.5mm 耳機接口。
右邊是電腦電源指示燈,兩個 USB-C 和 SD 讀卡器。
最大開合角度大概為 150 度。
電源適配器最功率輸出為 90W。
與小米手機 18W 快充頭大小比較。
配置參數與性能
CPU: i7-8550U
GPU:GTX 1050 Max-Q 4GB
內存:16GB DDR4 2400MHz
硬盤:256GB NVME SSD
屏幕:15.6 inch 72%NTSC IPS
我們拿到的小米筆記本 Pro「GTX版」是頂配版本,搭載了 i7-8550U 處理器。默頻 1.8GHz,單核最大睿頻 4.0GHz,全核最大睿頻 3.7GHz。我們采用 CPU-Z,國際象棋以及 CineBench R15 來對 CPU 性能進行測試。
在 CPU-Z 的測試當中,與同為 KabyLake 架構的 i7-7700K 相比較,單核性能相當,多核性能落后 19% 的水平。
而在 CineBench R15 的測試當中,多線程 745cb 的成績也與同為4核8線程設計的 i7-7700HQ 標壓處理器相差無幾。
但是由于英特爾在第 8 代低壓處理器當中提供了一個 TDP 設置范圍,于是 8 代低壓處理器的性能表現則與筆記本的散熱水平和廠商的調教機制息息相關。
然后我們進行了連續 10 次 CineBench R15 的跑分測試。
我們可以發現,經過兩次的測試之后,R15 的成績就會下降到 700cb 以下,第 6 次的測試甚掉到了 584cb 的成績。
通過打開 HWINFO 觀察 CPU 的頻率以及功耗,在后幾次的 R15 測試當中,CPU功耗會從45W下降到15W再恢復到25W。
頻率也從3.7GHz到2.0GHz最后到3.0GHz。
跑分過程中 CPU 頻率降至 2.2GHz
所以,小米筆記版 Pro「GTX版」的這顆 i7-8550U 處理器相比四核標壓 i7 在性能發揮上并不能混為一談。
在持續需要 CPU 滿載運行的任務當中還存在一定劣勢。
至于顯卡,GTX 1050也有Max-Q?于是我們打開了GPU-Z。發現 Max-Q 版的 GTX 1050 的核心頻率與 Boost 頻率相比標準版都有下降。
默頻從 1354MHz 下降到 1190Mhz,而 Boost 頻率從 1493MHz 下降到 1329Mhz。
我們在 3DMark11 的 P 分、X 分與 3DMark 中的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Time Spy 項目。
除了 3DMark FireStrike 項目中落后大概 13% 的性能,而其他項目當中小米筆記版 Pro「GTX版」的顯卡并沒有太過明顯的性能下降。
與搭載 MX150 顯卡的小米筆記本 Pro 相比,在 3Dmark11 X 分與 3DMark FireStrike 項目中分別提升 96% 與 66%,基本符合官方的宣傳。
然后我們發現小米筆記本 Pro「GTX版」的固態硬盤變成了海力士的產品,而不是三星。至于什么性能,我們跑了 AS SSD 與 CrytalsDiskMark軟件,供大家參考。
持續讀取速度高達 2539MB/s,寫入則為 644MB/s,屬于主流的NVMe固態硬盤性能。
當然,對于一款筆記本產品來說,續航也是非常重要的,在 PC Mark8 的 Home conventional 續航測試當中堅持了 4 小時 31 分鐘,實際辦公環境下連續使用 6-7 小時是沒問題的。
游戲性能
跑分軟件的理論測試成績并不能代表實際的使用體驗,作為搭載 GTX 級別游戲顯卡的筆記本電腦,游戲性能的測試也非常重要。
由于 GTX 1050 Max-Q 的性能偏弱,所以我們只測試了三款游戲,分別是《反恐精英:全球攻勢》、《絕地求生:大逃殺》以及《GTAV》。
在《反恐精英:全球攻勢》與《GTAV》中特效開到高,FSAA 抗鋸齒開到 X4 的級別。而《絕地求生:大逃殺》中由于高特效游戲體驗比較差,只有 30 幀,所以我們將特效調到中來進行測試。
所有游戲均采用 1920×1080 分辨率運行,關閉垂直同步,測試結果如下。
而在《絕地求生:大逃殺》當中,最高 52 幀,最低 35 幀,平均 43 幀的成績對于電競游戲來說純粹屬于“能玩”級別的水平,實際游戲下來大部分場景保持在 45 幀左右,流暢度只能說差強人意。
對于 2015 年的神優化大作《GTAV》來說,就不是問題了,最低 52 幀,平均 84 幀的成績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游戲體驗。
總結,小米筆記版 Pro「GTX版」的游戲性能處于能流暢玩電競網游與一些優化好的舊單機大作游戲,僅此而已,畢竟它只是個輕薄本。
散熱測試
對于任何一臺 PC 來說,散熱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參數,只有良好的散熱水平才能正常發揮硬件應有的性能。
在烤機環節,我們采用 AIDA64 的系統穩定性測試的 FPU 選項來對 CPU 進行負載,而 GPU 負載則采用 FurMark 來進行。
待機情況下,CPU 48 度。
C 面最高 33.3 度,最低 27.9 度,表現正常。
CPU 單烤測試 30 分鐘后,CPU 穩定在 63 度附近,此時功耗為 15W,核心頻率保持在 1.9GHz-2.1GHz 范圍內跳動。
雙拷 30 分鐘后,CPU 穩定在 88 度左右,功耗與單烤時同為 15W,核心頻率也同樣維持在 2.0GHz 附近。而顯卡溫度則保持在 80 度左右,核心頻率 1215MHz,與 Boost 頻率稍有差距,在 GPU-Z 中則顯示功耗墻限制。
此時 C 面最高溫度 55.7 度,最低溫度 31.8 度,D 面最高 46.9 度,最低 29.6 度。高溫保持在鍵盤 U 鍵的附近以及轉軸出風口兩邊,而 WASD 鍵位與掌托位置影響不大。
那么實際的游戲溫度表現怎樣呢?下表就列出了三款游戲時的溫度表現:
與雙烤時有所不同的是,顯卡的最高溫度達到了 90 度附近,完整游戲過程中顯卡溫度也保持在 85 度以上。而表面溫度方面則與雙烤時差別不大,WASD 鍵位 45 度,左手掌托 36 度,還是比較暖手的。
拆解
采用了更高規格的顯卡,小米筆記版Pro「GTX版」的內部構造會不會會對散熱模組有改造優化呢?接下來就通過拆解告訴大家答案。
拆開 D 面后就可以完整看到小米筆記版 Pro「GTX版」的內部構造,上方是串聯的散熱模組,下方是 60Wh 的電池,中間則有兩個 M.2 固態硬盤接口,其中一個已被占用。
固態硬盤采用的是海力士 PC401,M.2 2280 規格,單面雙顆粒,主控為 Marvell 88SS1093。
左上方則是英特爾 AC-8265D2W 網卡,板載雙天線設計,支持 2.4GHz 與 5GHz WIFI 信號,最大速率 867Mbps,集成藍牙 4.2。
散熱模組采用雙風扇設計,與之前的小米筆記本 Pro 相比增加了一根 6mm 熱管,貫穿顯卡供電與核心,連接到右邊的風扇。
將散熱模組拆下,發現背部在顯存與顯卡供電部位都有硅膠導熱墊。
拆除散熱模組后的主板,左邊是 i7-8550U CPU,右邊則是 GTX 1050 Max-Q GPU。上方周圍分別是內存顆粒與顯存顆粒,均來自海力士。
總結
早在兩年前,在筆記本市場中買一臺萬金油型的筆記本產品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戴爾 XPS15 高達 1W+ 的售價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此時小米進入筆記本市場,給我們帶來了小米筆記本 Air 與 Pro。或許兩款產品,性價比不是最高的,但“質價比”卻不低。
其實在許多消費者的眼里,這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筆記本產品,外觀好看,不厚也不重,每天奔波于兩地之間剛剛好,性能也夠用,回到家 LOL 兩把完全不是問題。
USB-C 充電接口,全貼合 72%NTSC 色域屏幕,都是亮點。
而這次小米筆記本 Pro GTX版,升級 GTX 1050 Max-Q 顯卡,則是性能的一個提升。
對于有這部分需求的用戶來說,從不能吃雞到能吃雞就是一個質變,而且對 Adobe 等創意者工作有也有會一定的幫助。
6299 元起步的售價,對于這類型的 15 英寸「萬金油本」來說,其實并不貴。
戴爾 XPS15-9570 售價 8999 元起步,還是 i5 + 核顯的版本,聯想 Yoga 720-15 雖然售價 5999 元,但搭載的是上代標壓 i5 處理器,只有四核四線程。
可以說,對于沒有明確需求的消費者來說,入手一臺“萬金油”筆記本也是不錯的選擇。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