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份,國內迎來了一波新的折疊屏手機發布浪潮,作為開創折疊屏手機先河的三星,在本月份發布了 Galaxy Z Fold4 和 Galaxy Z Flip4 兩款不同折疊形式的手機。其中,Galaxy Z Fold4 售價 12999 元起,目前已經正式上線預售。
電腦
首代 Galaxy Fold 問世于 2019 年,而如今 Galaxy Z Fold4 已經發展到第四代,那么歷經四代產品,這款在橫向折疊手機里極具代表性的產品表現究竟如何?IT之家在第一時間對三星 Galaxy Z Fold4 進行了深度體驗,話不多說,下面進入評測環節。
外觀上手相較于前一代產品,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變化并不大,更多的,是基于體驗上的細節完善,比如,機身體積的進一步減量,比如更細的鉸鏈設計,再比如外屏寬度的增加等等,我們一一來看。
三星 Galaxy Z Fold4 延續了前代的設計語言,長條形的攝像頭模組位于機身左側,其余部分全部留白,霧面玻璃背殼邊緣弧度窄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個背面也是完全的平面;
中框同樣采用了純平設計,但邊緣部分實際上是有圓弧的,這樣處理避免了直角邊框帶來的割手感;在折疊狀態下,從背面看去,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造型多了幾分硬朗感,干練、簡潔的設計風格相電腦信會討得很多人的喜歡。
重量尺寸方面,三星 Galaxy Z Fold4 折疊狀態下,三圍分別是 67.1 x 155.1 x 15.8 毫米 (鉸鏈) - 14.2mm(側邊最薄處)。展開狀態下,三圍分別為 130.1 x 155.1 x 6.3 毫米。
和上一代相比,由于 Galaxy Z Fold4 采用了更輕薄的鉸鏈,因此重量也到達了僅有的 263g,相較于上一代輕了 8g,做到了和主打輕薄的小米 MIX FOLD2 一樣的重量。263g,事實上和一臺 iPhone Pro Max 戴上手機殼的重量差不多,因此就體驗來說,基本已經很接近傳統直板機的重量了。
再開看看細節設計。
邊框右側中央是指紋識別區域,稍上方是音量鍵,底部為充電口;另一半機身,上下部分則是巨大的揚聲器開孔;SIM 卡位于左側中框上方區域;轉軸部分印有三星 Logo;值得一提的是,手機中框上的天線斷點,均采用了對稱式的設計。
相較于前代產品,三星 Galaxy Z Fold4 最明顯的變化是外屏縱橫比例的調整,由此前的 24.5:9 調整至 23.1:9,相較于前代產品,外屏尺寸保持 6.2 英寸的前提下,寬度增加了 2.7 毫米。因此,相較于 Z Fold3,Z Fold4 的外屏看起來要更寬一些,不那么像“遙控器”了。外屏增加的寬度,也讓外屏有了非常高的可用性,包括外屏看抖音、聊微信,體驗基本接近傳統的直屏機。
屏幕參數方面,展開狀態下,內屏 7.6 英寸,21.6:18 顯示比例,第二代動態 AMOLED,2176 x 1812 分辨率,支持 120Hz 自適應刷新率;外屏同樣是第二代動態 AMOLED 屏幕,6.2 英寸,2316 x 904 分辨率,支持 120Hz 自適應刷新率。
就體驗而言,這依舊是當下最頂級的折疊屏屏幕,你能買到的折疊屏手機最好的屏幕。另一方面,內外兩屏完全一致的顯示效果,也不存在任何因屏幕素質不一樣導致的割裂感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IT之家早些時候的報道,這一次三星 Galaxy Z Fold4 在屏幕上憋了一個大招 —— 首次應用了 Eco2 OLED Plus 和 UPC Plus 技術。據介紹,Eco2 OLED Plus 采用了全新彩膜材料,屏幕光線透過率高達 68%,和與一般 OLED 相比,面板功耗為降低 37%,透光率更是提高 1.6 倍,而與去年的 Eco2 OLED 相比,Eco2 OLED Plus 主要是改進了非偏振低功耗技術。
另外,Z Fold3 和發布不久的小米 MIX FOLD2,用的就是 Eco2 OLED 技術。
UPC Plus,則是一項創新技術,消除了顯示器的攝像頭孔,其感知分辨率相比之前的 Z Fold 3 提升了 1.4 倍。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相較于這兩項來勢洶洶的新技術,三星在宣傳上似乎就疲軟了很多,在 Galaxy Z Fold4 的介紹頁,甚至都根本沒提... 這或許就是.... 大廠... 大廠的自信吧...
講完了屏幕,再來講一下大家比較關心的鉸鏈和折痕問題。
由于三星 Galaxy Z Fold4 沒有采用常見的水滴鉸鏈,而依舊是傳統的 U 形鉸鏈,因此在折疊狀態下,兩塊屏幕是無法完全貼合的,屏幕留下的巨大縫隙略顯廉價。折疊狀態下不對稱的機身,甚至會給你產生一種不像售價超過萬元的產品。
再說回折痕。
和水滴鉸鏈相比,折痕問題確實是 U 型鉸鏈的劣勢,前者類似于用折痕面積換深度,而后者則是用折痕深度換面積。所以,三星 Galaxy Z Fold4 而言,折痕問題是存在的。比如手機屏幕上略微幾道光線打過,就能看到折痕,熄屏下格外明顯。再比如手指劃過屏幕,更感受到較深的折痕。
比如下面的兩組對比 GIF 圖,采用了水滴鉸鏈的小米 MIX Fold2、vivo X Fold 兩款手機,在光線下折痕并不是特別明顯,但三星的折痕似乎一直都存在。
三星 Galaxy Z Fold4、vivo X Fold、小米 MIX Fold2(從左至右)
三星 Galaxy Z Fold4(下)、vivo X Fold(左)、小米 MIX Fold2(上)
必須承認的是,和最近幾款大熱的折疊屏手機相比,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折痕相對明顯一些,而始終無法合并的屏幕也略顯廉價。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vivo、OPPO 等折疊屏的折痕,像是一位姿容清秀的妹子,臉蛋上的一顆小痣,存在,但并不影響妹子原本的氣質;對于三星的折痕而言,相當于這顆痣卻長在了額頭正中央,它幾乎無時無刻的不在告訴你 ——“I'm here, man”,在關鍵時刻,總能讓你產生“敬畏”之心。
但是,這里要說但是了,不能因為折痕問題,就否認三星在鉸鏈技術上的其它領先優勢 —— 比如,三星 Galaxy Z Fold4 能夠 IPX8 級防水,對于一款機械結構的折疊屏手機而言,能防水,這背后沒有強大的制造工藝支撐,是根本做不到的。
其次,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鉸鏈,甚至能做到像一臺筆記本一樣,在不同的折疊角度下任意懸停,某些折疊屏產品,某些懸停角度是比較松垮的,很容易就“彈”回去,但三星并不存在這個問題,甚至,不同懸停角度下,阻尼感都是一樣的,有韌勁,且不松垮,這一點確實厲害。
也正是憑借強大的鉸鏈技術,三星 Galaxy Z Fold4 真的可以像一臺筆記本電腦那樣,一半屏幕用于展示內容,機身另一半則用于操作。
當然,這種在立式交互模式上的創新,更離不開三星在系統方面的優化和更新,這也是筆者在將三星 Galaxy Z Fold4 作為主力機使用的這段時間來,最喜歡的一個點。下面我們進入系統交互環節,具體來講。
系統交互三星 Galaxy Z Fold4 是第一款配備 Android 12L 的設備,Android 12L 是 Google 為大屏幕體驗(包括可折疊設備)而創建的 Android 的特殊版本。
國行版本的三星 Galaxy Z Fold4,搭載了 One UI 4.1.1 版本,該版本針對系統流暢度,以及適配優化了大量應用動畫,絕大部分 App,打開時都有了“拉面條”的動畫視覺效果,比如用外屏打開某個 App,該 App 會以外屏比例的方式慢慢放大,直至鋪滿整個屏幕。這些細節上的優化,讓整個手機的體驗變得非常潤滑,像是打了黃油一般。
當然,One UI 4.1.1 最明顯的變化,是底部多了一個全新的任務欄,在大屏展開狀態下,類似于蘋果 Mac 的 Dock 欄布局,你可以把你常用的 App 固定在屏幕最下方,當你全屏打開某個應用的時候,此時這些常用 App 和三大鍵以及應用集合,會以任務欄的方式縮小固定在屏幕下方,點擊某個 App,即可完成應用切換,多任務處理也更加直觀。
對于大屏設備來說,點哪打開哪的操作邏輯,已經非常接近 PC 的體驗了。
One UI 4.1.1 為三星 Galaxy Z Fold4 帶來的分屏體驗,更是極為優秀。
首先是在操作方法上,在某個 App 的全屏狀態下,將任務欄的 App 拖拽至屏幕的任意一個區域,即可在該區域完成分屏。
以下圖所示,拖拽至屏幕下方,即可完成上下應用的分屏:
再比如拖拽至屏幕右側中央區域,即可完成左右應用分屏;甚至,你還可以在這塊屏幕上實現三分屏,比如,在應用分屏的狀態下,再拖出一款 App,拖到哪一側,即在這一次實現四分之一分屏。
也就是說,三星 Galaxy Z Fold4 可開啟多達三個應用程序,讓三個應用程序同時在屏幕上展開。
此外,分屏后,此時切換回后臺,應用分屏狀態并不會被破壞,再次打開時依舊保持此前的分屏狀態。
就IT之家的實際體驗來說,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分屏優化格外出色,基本做到了所有 App 的適配,包括IT之家出品的最會買、云日歷,甚至是一些相當小眾,且許久沒有更新的跑分軟件,都可以輕松做到上下、左右,以及四分之一分屏,且不會出現因分屏導致的畫面割裂等問題,這一點相當給體驗加分。
當然,關于分屏方法,除了上面介紹的底部拖動 App 之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粗暴的方式,三星 Galaxy Z Fold4 提供了雙指側滑的方式分屏。比如在應用全屏狀態下,雙指從左、下、右任意一側向內滑動,即可實現 App 相應位置的分屏。
此外,三星 Galaxy Z Fold4 同樣提供了側邊欄,側滑即可呼出,點擊相應的 App,即可全屏顯示,拖拽 App 至屏幕相應位置,即可實現分屏或者是小窗顯示。
開啟 App 小窗同樣也有一個很簡單粗暴的方式,在 App 全屏狀態下,從屏幕的左上角、右上角向屏幕內拖動,此時會出現一個虛擬框,拖到哪個位置,即以該位置的大小進行小窗顯示。
在 App 的小窗狀態下,右上角會出現最大化、最小化、以及關閉的按鈕,同樣,在分屏狀態下,點擊分屏應用上方的狀態條,同樣可以呼出最大化、最小化、關閉按鈕,點擊即可進行相應的操作。顯然,在大屏交互上,三星 Galaxy Z Fold4 非常接近 PC 級體驗了。
除了分屏和小窗之外,三星 Galaxy Z Fold4 同樣支持應用在屏幕上左右同時顯示,三星稱之為“分屏視圖”,即類似于華為的“平行視界”,諸如大眾點評、釘釘、拼多多、淘寶、微博、QQ、知乎等常用 App 都已經適配。
淘寶分屏視圖
美團分屏視圖
不過就體驗而言,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分屏視圖”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比如打開淘寶,此時是以全屏展示,點擊二級頁面,此時該頁面會在右側屏幕顯示,但偶爾會出現畫面被遮擋的問題。
三星 Galaxy Z Fold4 在大屏交互上,還留了一個殺手級功能 —— 立體交互模式,即三星的懸停功能。
三星幾乎為所有應用都提供了立體交互模式的開關選項,開啟該功能后,此時將手機處于半折疊的立體狀態時,應用會在手機上半屏顯示,而下半屏則提供了一個觸控面板,用于操作使用。
比如,打開某個視頻 App,此時屏幕上半部分用于內容展示,下半部分則出現了觸控板,包括截圖、亮度設置、音量設置等按鈕,甚至,最右側還提供了一個觸控板按鈕,點擊之后,即可呼出觸控板,甚至還會有一個小鼠標,你可以像用一臺筆記本電腦一樣,去使用三星 Galaxy Z Fold4。
雖然,這個虛擬觸控板看似有些雞肋,或者是應用場景不多,但是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這番操作,也給了折疊屏手機的無窮想象力 —— 比如,如果再 OTA 一個虛擬鍵盤,這完全就是一臺筆記本電腦了呀!
更甚者,在懸停模式下,你同樣也可以進行分屏操作,比如,上半部分用于內容展示,下半部分則打開某個筆記類 App,或者是微信等等,一邊看視頻,一邊用于其它,可謂極其充分的將這塊大屏幕的優勢利用了起來。
在 One UI 4.1.1 上,三星提供了一個實驗室功能,位于設置-高級功能內,包括上文介紹的立體式交互、分屏視圖等功能都在這個實驗室里,點擊相應功能,會有相應的介紹和圖示。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前期會有一個短暫的學習成本,但上手難度并不算太高,一旦熟悉了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這套大屏交互系統,就真的是“旦用難回”了。
實際上,筆者在使用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這一段時間里,也是經歷了一個“轉折”的過程,剛開始,上手 Galaxy Z Fold4 的時候,圓角設計的圖標,傳統的三大金剛鍵,以及復雜的設置界面,總讓筆者想起了當年用過 HTC 時的酸爽,內心頗有幾分抗拒。不過,當熟悉了這套大屏交互后,立馬就“真香”了起來,無論是動畫效果,還是分屏應用適配情況,看得出三星確實用心了,并且,這種非常接近 PC 的大屏交互方式,是非常值得友商學習和借鑒的。
性能體驗配置方面,三星 Galaxy Z Fold4 搭載了 4nm 的高通驍龍 8+ Gen 1 芯片組,輔以 12GB 的 RAM 和 1TB 內部存儲(最高),內置 4400mAh 電池,支持 25W 快充 + 15W 無線充電。以及支持 Wi-Fi 6,USB 3.0,藍牙 5.2,AKG 雙揚,NFC,S-Pen,雙 nano-SIM 等等。
三星 Galaxy Z Fold4 全系標配了 12GB 存儲,下面IT之家拿到的 12+512GB 版本為主,來看全新 Galaxy 旗艦的性能表現怎么樣。
注:跑分、游戲測試均在大屏狀態下測試。
如下圖所示,三星 Galaxy Z Fold4 安兔兔綜合成績達到了 1048688 分,屬于驍龍 8 + 的正常水平。
電腦
閃存性能測試中,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寫入速度達到了 1969MB/s,讀取速度更是達了 1863MB/s,UFS 3.1 的天花板表現了;
更側重 GPU 理論性能的 3D Mark,在 Wild Life 測試項目中,三星 Galaxy Z Fold4 總分 10559,其中平均幀率為 63.20fps,依舊是天花板水平:
3DMark 的 Wild Life Stress Test 項目中,三星 Galaxy Z Fold4 獲得了的 66.2% 穩定性,相較于性能調教激進的友商,三星 Galaxy Z Fold4 屬于略“保守”型。
GeekBench5 跑分方面,三星 Galaxy Z Fold4 單核為 1289 分,多核達到了 4062 分,驍龍 8 + 的正常性能水準。
(不同機型性能調教不同,上述跑分僅供參考)
從跑分上看,三星 Galaxy Z Fold4 對驍龍 8 + 的 性能調校應該是略保守一些的,在極限場景下可能會更重視機身溫度的控制,當然,整體性能釋放理論上也是在很高的水平。
實戰方面,IT之家用《原神》游戲對 三星 Galaxy Z Fold4 進行測試。
還是老規則,依舊是 30 分鐘的最高畫質《原神》,測試環境為室內 25°C 左右的空調房,游戲測試場景為野外跑圖 + 打怪,戰斗場景占游戲總時間 40% 左右,通過內屏游玩測試。
(原神畫質設置如上)
如下圖所示,三星 Galaxy Z Fold4 平均幀率達到了 54.36fps,最大值為 61fps,最小值為 19fps:
(三星 Galaxy Z Fold4 原神 30 分鐘幀率 54.36fps)
在游戲過程中,全程尚未出現鎖屏降幀現象,但在戰斗場景中,幀率會在 40-55fps 之間波動,略有肉眼可見的掉幀情況,但不多,游戲全程幀率基本維持在 45fps 之上,整體游戲表現還是可以的。
再來看看功耗表現,在《原神》游戲中,三星 Galaxy Z Fold4 達到了 4.751W,這個功耗表現,在一眾驍龍 8 + 旗艦機型中,是屬于很低的存在了,畢竟原神平均幀率也要略低 3fps 左右。由此可見,在一些高強度的游戲環境下,三星 Galaxy Z Fold4 性能釋放趨于保守調教,更看重功耗、溫度等方面的表現。
(三星 Galaxy Z Fold4 原神功耗)
溫度方面,實測三星 Galaxy Z Fold4 最高溫度僅為 42.5°C,位于背面攝像頭區域,這個溫控表現已經相當出色了,畢竟更大的機身和散熱面積,顯然在高強度游戲場景下更占優勢。
總體而言,三星 Galaxy Z Fold4 整體性能表現是在線的,雖然在性能釋放方面并不是特別的狂野,但畢竟也是 12GB 大內存和驍龍 8+,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無論是高強度游戲還是日常使用,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性能都不是問題。
續航方面,三星 Galaxy Z Fold4 搭載 4400mAh 的電池,以筆者的實際體驗為例,早晨 8 點出門,第二天早晨 6 點,此時電量剩余 9%。在這個過程中,亮屏時間為 5 小時,熄屏時間為 17 小時。亮屏時間里,包括均不低于 30 分鐘的拍照、短視頻、游戲以及跑分測試,以及將近 60 分鐘的導航等等,屬于中高強度的用機水準。就筆者的個人感受而言,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續航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畢竟基本全程使用內屏,能夠做到滿足普通用戶一天的續航要求。
影像表現三星 Galaxy Z Fold4 一共有 5 顆攝像頭 ,其中包括一顆外屏的 1000 萬像素自拍鏡頭,一顆內屏的 400 萬像素屏下攝像頭,以及三顆后置攝像頭,分別是: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
F2.2, 像素尺寸:1.12μm, FOV: 123?
5000 萬像素廣角鏡頭
全像素雙核對焦,光學防抖,F1.8, 像素尺寸:1.0μm, FOV: 85?
1000 萬像素長焦鏡頭
PDAF 相位對焦,F2.4, 光學防抖,像素尺寸:1.0μm, FOV: 36?
其中,長焦鏡頭支持 30 倍空間變焦包括 3 倍光學變焦。
先來看看這顆內屏的攝像頭,相較于前代產品,三星 Galaxy Z Fold4 屏下攝像頭區域的分辨率要更高,因此僅在視覺上,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紗網”效果就低了很多。在絕大部分場景下,這顆攝像頭的存在基本可以忽略。
再來看看這顆屏下攝像頭的自拍效果,如下圖所示,左側樣張是屏下攝像頭拍攝,右側樣張是外屏前置拍攝。就第一觀感來看,外屏樣張的色彩更自然,而內屏顯然偏紅了一些,像是早些時候一些手機的美顏效果,涂抹痕跡嚴重一些。
內屏前置拍攝、外屏前置拍攝
我們放大來看,相較于 1000 萬前置,400 萬像素屏下攝像頭也存在解析力不足的劣勢,比如下圖的衣領,基本已經丟失全部細節。
內屏前置拍攝、外屏前置拍攝
不過這也不算什么問題,因為畢竟這顆攝像頭犧牲了畫質,但換來了更為完整的屏幕顯示,況且,三星 Galaxy Z Fold4 有兩顆前置,內屏這顆用于日常的視頻通話、會議等場景,是完全夠用的。
講完了這兩顆前置鏡頭,再來看看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后置影像體驗。
先上樣張,大家感受一下:
主攝
超廣角
超廣角,逆光
主攝,逆光
3X 長焦
主攝,夜景
3X 長焦
從硬件來看,三星 Galaxy Z Fold4 基本是延續了 S22 + 上的那一套三攝,但色彩風格并不太一樣。
比如,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直出照片顏色非常鮮艷,看起來很漂亮。這里的漂亮范圍包括畫面通透、明亮,色彩活潑、有質感,并且,這種看似鮮艷的色彩取向,并不是“飽和度戰士”風格,用力過猛了就會覺得畫面不太干凈。而三星在色彩的掌控上張弛有度,非常符合大家的“記憶色”,因此整體的觀賞度也非常高。
其次,無論是超廣角還是主攝、長焦,均表現出了基本一致的色彩表現。
另一點讓筆者感到記憶深刻的是,三星 Galaxy Z Fold4 有著極其夸張的 HDR 表現,比如上面的幾組逆光樣張,太陽的強光死死壓住,依舊保留住了強光外天空云彩的細節,而遠處樹葉等暗部細節,也通通保留。甚至,這種超強的 HDR 表現,并非主攝的專屬,超廣角同樣擁有近似的表現。當然,這種暴力 HDR,劣勢是在部分場景下,強光外的物體,周圍會有一圈小小的光暈,顯得不那么自然。
在夜晚環境下,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直出表現同樣出色,觀感同樣是干凈、通透,高光控制尚可,天空的噪點極少。不過在一些略暗的環境下,會自動開啟夜晚模式,大概 2-3s 左右的長曝光,這一點有點像 iPhone 的“3 秒夜景”,光線不太夠用,就立馬調用“夜景”,此時你手不能抖動,一抖照片就全糊了,因此顯然不太適合抓拍場景,如果能夠把這個長曝光時間再壓縮一點,體驗會更好。
當然,如果你不太喜歡這個自動夜景的話,可以去相機設置里將“場景優化器”關掉。另外一點需要注意,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超廣角,并不支持 4K 60fps、1080P 60fps 錄像,希望后期能夠通過 OTA 升級支持。
總結:從一款產品的角度來評價三星 Galaxy Z Fold4,那么用頂級折疊旗艦來形容并不過分,比如輕薄的機身設計,比如標桿的屏幕顯示、硬件素質,再比如讓大屏體驗趨近完善,人性化、甚至可以稱之為“生產力”的大屏交互體驗,這些都是三星 Galaxy Z Fold4 的領先優勢。
唯一的劣勢,或許就是那不太友好的折痕了,但三星 Galaxy Z Fold4 為此也帶來了友商們根本不敢想的 IPX8 防水能力,以及出色的懸停體驗。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似乎是一個選擇題,而非判斷題。
三星 Galaxy Z Fold4 所帶來的,是一種“內秀于心,外毓于行”的用機感受,更直白來說,三星 Galaxy Z Fold4 是一款極具自身氣質的產品,在和友商產品的對比中,它或許不會在第一時間里打動你,或許也不會張貼一些夸張的“黑科技佐料”來刺激你的味蕾,但如果對折疊屏旗艦感興趣的你,或者是足夠預算的你,選擇了 Galaxy Z Fold4,相信帶來的體驗也是對的起這一萬多起售價的。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