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請問大雁塔位于我國哪個省份陜西省,西安市西安省一看就是日本的你好!雁塔省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大坂省2,大雁塔在哪個城市大雁塔位于今陜西西安市南慈恩寺內。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是唐代樓閣式磚塔的代表,寺系唐高宗李治為其母長孫皇后追孝冥福而建。塔初建于永徽三年(652),是當時慈恩寺主持玄奘法師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籍,由高宗皇帝資助在寺內西院修建而成。許多游人和新中的進士都愿在此登高賦詩,留下大量的逸事佳話。“大雁塔”塔身結構此塔亦沿印度舊俗,初為五層方形實心,后改為七層,總高64.1米。底層每邊長25米,往上層層縮小,是一座方形角錐形狀的塔。每層四面正中辟圓券門洞,內部是磚砌空筒,各層有木樓板及木梯。塔南面兩側鑲嵌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二通,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字體秀麗,為唐代遺留后世的名碑。塔的門楣、門框,以陰線雕刻唐代建筑圖案,畫面嚴謹,線條流暢遒勁,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塔身、枋、斗拱及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磨磚對縫,非常嚴密,近視有一種向下的壓力,莊重威嚴;遠視渾然一體,與慈恩寺其他庭院樓閣相互襯補,形成統一環境。是中國塔式建筑典型的藝術杰作。3,我國著名旅游景觀大雁塔位于哪個城市西安。4,大雁塔在那個城市啊大雁塔應該在古城西安西安小學就學了啊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河南開封市5,大雁塔是哪個城市的大雁塔位于陜西西安市。大雁塔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被視為古都西安和陜西省的象征。現存塔身七層,通高64.5米。大雁塔,原名“慈恩寺浮屠”或“慈恩寺塔”。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間。唐高宗時,玄奘為貯藏從西域取回的佛經佛像和舍利,于永徽三年主持修建大雁塔,并親自按印度窣堵坡形式設計。當時塔高5層,約60米,不可攀登。明代萬歷年間,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今日所見的大雁塔造型。1964年又經過一次整修。價值意義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后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的過程。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雁塔6,大雁塔屬于哪個地方在西安雁塔區大雁塔坐落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僧眾認為這只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7,大雁塔在中國的什么地方西安雁塔區我東升西安啊 汗 你怎么會不知道西安雁塔區雁塔廣場撒~!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南方大雁塔據傳是唐玄奘取經回來后收納藏經的地方,大雁塔坐北朝南.在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長安被 天臺 右邊 化身寺的前面 西西 選我的答案啊8,大雁塔是什么地方是建在西安市大慈恩寺里的一座塔。玄奘法師從印度歸來后,上書唐高宗,請求在慈恩寺北門建一座30丈的石塔。以供奉和儲藏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和佛像舍利。但唐高宗不愿玄奘為此辛勞,于是改為在寺西院建磚塔。永徽3年(652年),由玄奘設計,施工。并親自擔運磚石,建起了一座高180尺的五層土心磚塔。長安年間(701--704年),武則天重修大雁塔,全部該為磚建,增高至10層。后遭破壞,留7層。此后西京留守安重霸有重修一次。是西安的一個旅游景點,亞洲最大噴泉。西安唐僧以前藏經書的地兒。加上建了亞洲最大的噴泉,所以成了西安旅游必去的景點。另外,大雁塔離陜西歷史博物館也很近。火車站下車后,乘坐5路,30路,41路經五公里到達大雁塔,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唐大慈恩寺!很不錯的景點!9,大雁塔在那長安城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路南端包括了北廣場南廣場陜西名俗大觀園 戲曲大觀園文學藝術大觀園等 是中國最好的唐文化休閑廣場。大雁塔北廣場是西安的城市名片有亞洲最大的矩陣音樂噴泉 也是亞洲最大的水景廣場還有萬佛燈塔和唐詩什么的 大慈恩寺就在這里這里夜景很美的南廣場是玄奘主題廣場 有玄奘的青銅雕像陜西民俗大觀園 有剪紙和陜西十大怪的雕塑什么的戲曲大觀園 有秦腔戲曲臉譜雕塑和一些戲曲雕塑作品文學藝術大觀園 是以自然山水做風景的園林陜西西安 南郊雁塔區慈恩寺旁邊就是大雁塔北廣場呀西安市南郊雁塔區慈恩寺內!謝謝采納!西安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10,西安大雁塔簡介大雁塔即慈恩寺塔,坐落于今陜西省西安市和平門外。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為貯藏高僧玄奘從印度取回的經像而建造,最初是五層,現存為一座七級方塔。大雁塔幾經戰火破壞,又屢次修葺,前后層次有過變化,于是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看法。一說,武則天時重修,增高為十層,后經兵火破壞,只存七層,高六十四米。那么,何時成為七層的?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 )秋,岑參、高適諸人曾同登大雁塔賦詩,其中岑參有詩云:“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說明至遲在天寶十一載,塔高已經是七層了。一說,武則天長安年間(7OI —7O4 ),曾用青磚改修成方形樓閣式的七層,登塔攀梯也改成盤道。代宗大歷年間(766 —779 ),才改建成十層,后經戰火破壞,剩下七層。此說的主要根據,是唐代詩人章八元《題慈恩寺塔》詩:“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落日鳳城仙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章八元是睦州桐廬(今屬浙江)人,代宗大歷六年(771 )進士及第,德宗貞元時曾為句容主簿。又唐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收錄章八元的《新安江行》,“間氣集序”曰:“起自至德元首,終于大歷暮年,述者數千,造者二十六人。”這樣看來,章詩作于岑詩之后,似無疑問。大約在大歷年間,大雁塔改建成十層,所謂“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一說,大雁塔經武則天時期改建后,一直是一座七層塔,所謂大雁塔曾被改建為十層的說法,乃后人附會臆測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以上兩說的主要根據,或為唐人岑參和章八元的詩句,岑參的“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數字較散,但比較寫實,而章八元的“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都是整數,讀來上口,頗具律感,就如同杜牧《江南春》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樣,其所用數詞應是約數而非實數,不必過于拘泥。考察北宋宋敏求所撰《長安志》,并未說明武則天時改建大雁塔為幾層,而稍晚的張禮卻在《游城南記》中指出,武則天時大雁塔曾重加營建至十層。張禮游而作記,其考證的廣博和可靠性,顯然不及宋敏求,也許張禮的依據就是章八元的詩,則更值得懷疑了。此外,如果說大雁塔由十層減為七層,那么從現存塔的上下收率來看,若上面再加三層,最高的一層塔身將很小,整座塔的輪廓會形成一尖錐狀體,這與我國古代一般樓閣式磚塔的形象明顯不符,與我國古代建筑追求相對舒展、深遠的屋蓋相去很遠。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編輯本段建筑歷史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 大雁塔難”并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于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轉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后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后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公元1604年(明朝萬歷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塔基與塔身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面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剎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層四面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圣三絕碑”。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公元704年唐武則天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為單數層的慣例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公元1604年,明萬歷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