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實例談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情境有哪些現代學習理論非常強調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學科有著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師能巧妙運用跟化學有關的實驗、問題、故事、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就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狀態,以促進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以及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以初三化學為例,談一談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方法:一、運用化學實驗,創設真實情境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學第七章第二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教學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從家中自帶小玻璃水杯、湯匙和適量蔗糖,上課開始,就讓學生自己動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一杯水中能否無限地溶解蔗糖。當學生發現加入過量蔗糖,杯底就會出現沉淀時,教師就指出他們現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飽和溶液,然后指導學生為飽和溶液下一個定義。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飽和溶液變得不飽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具體操作,學生會發現如果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原來的飽和溶液就會變得不飽和,于是就意識到只有在溫度和溶劑的量一定時,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才有實際意義。通過兌糖水這樣的簡單實驗,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不僅很容易理解飽和、不飽和溶液兩個重要概念,同時也學會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輕松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趣味情境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學教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另外,加強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不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開闊學生視野,還能使化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學“物質鑒別”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練習:小明的媽媽在做飯時不小心把盛放純堿和食鹽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學方法幫她鑒別一下?通過創設這樣一個真實親切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鞏固了Cl-和CO32-的鑒別。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三、追蹤社會熱點,創設時尚情境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是一門孕育著巨大創新機會的學科,它和社會生產以及生命、環境等方面有著廣泛而緊密的聯系。無論是生活中接觸到的新材料和新藥物,還是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門問題,都與化學緊密相關。例如“現代化工業生產與技術”、“化學與新材料”、“化學與新能源”、“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生命科學”、“化學與環境”等學科知識都可成為設計教學情境的豐富素材。教師平時要善于積累相關素材,并與課堂教學適當聯系。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四、利用化學故事,創設生動情境很多中學生熱衷于聽故事,許多化學故事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用化學故事創設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五、結合學生心理,創設游戲情境興趣是有意注意的開始,唯有興趣,才會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利用兒童喜歡做游戲的心理特征創設愉悅的游戲情境進行課堂教學,以化學自身的魅力去誘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一接觸就有妙趣橫生之感,從而開闊思路。這種課堂教學的實施,能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并有效地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初三化學元素符號的教學中,記住常見的元素符號對于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師可把重點的元素符號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稱,另一面是符號,然后組織學生做接龍游戲。當教師高舉卡片時,被叫的學生要馬上說出卡片背面的內容,回答不上來的同學要接受一定的“懲罰”。這樣來組織教學,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情境”對學習過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以“情境”為中心,圍繞科學的并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展開學習,也是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情境”,通過“情境”啟發學生積極的觀察、思維,以“情境”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參考文獻[1]曹家忠 《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化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吳俊明 《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化學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王后雄《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化學教育,2005。2,化學蒸餾的實驗操作中為什么要用溫度計在支管口的溫度計是為了控制蒸餾時產生的氣體的溫度,通過溫度計顯示的溫度再結合你的反應物與生成物的沸點,你就可以知道當前溫度時蒸餾出的成分,得到不同的餾分,起到分離的作用。3,如何提高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一、教學觀念的轉變是發揮新課程實驗有效性的前提 我認為,只有加強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達到新課程預期的培養目標,才能真正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因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確立新的教學觀:①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教學內容與生活世界結緣;②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③注重讓學生理解、探究,給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幫助學生發現學會知識對個人的意義;④教師應當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⑤教師要鼓勵學生拓展知識面,確立學習目標,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只有切實加強新課程下化學實驗教學,才能發揮實驗教學的實效性作用。 二、創設有效的實驗情景,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適當地借助多媒體技術,使演示實驗更形象更直觀,效果更優化。如: 初中化學教材(滬教版)“一氧化碳與氧化鐵的反應”實驗中,實驗開始時應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熱玻璃管。當老師提出:如果這兩個步驟顛倒了,結果如何呢?學生議論紛紛,討論熱烈。于是我用動畫演示的方式播放了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熱時發生的爆炸現象。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2、利用實驗情景,激發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好奇是創造行為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從而成為學生行為的內在動力之一。愛因斯坦說過,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對事物感到好奇的時候,往往是創造性思維迸發的時候。因此化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實驗,精心創設化學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那么探究意識的培養也就水到渠成了。為此,上好化學第一課對初中學生而言影響重大。因為學生往往帶著一種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學殿堂的,他們期盼著早日能揭開這個神秘的面紗,期盼著早日喜歡上化學這一門新的學科。比如,教師在進行第一節化學課教學時一開始就可以向學生介紹:“從今天起我們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課程” ,并將事先填充的氫氣球放飛到教室上空,氫氣球下系一標語,上面寫著:學好化學。此時,學生精神抖擻,課堂上布滿歡快的氣氛。老師問:“氫氣球為什么能向上飛?” “ 假如改用口吹的氣球,它能不能向上飛呢?” 。對于這些疑問,老師可不作答,既而還可以再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鋼鐵是如何煉成的?鐵為什么會生銹?煤氣為什么會使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過多可以用具有什么性質的藥物治療?森林火災如何預防?等等。在學生面前不斷提出他們暫時還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在無盡的問題中產生濃厚的求知欲,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永不滿足,不斷進取。同時還可以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視頻導入”抓住學生的眼球,把化學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呈現出來,拓展學生求知的視野;還可以設計幾個趣味實驗,如“點不燃的手帕”“雨落花開綠葉出”“空中生煙”等有趣的化學“魔術”學生急切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有此現象?自己能否操作?從此,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特高,興趣很濃。甚至還可以通過小故事、科學史實、實物等情景創設,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愉悅性。因為有了好奇心才會有問題,有了問題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有了學習的欲望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自主積極獲取知識,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增強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合新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來提高實驗的有效性 1、變演示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以前,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這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現行的新課程化學教學變“創造性的教”為學生“創造性的學”,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制取氧氣》的教學中學習有關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就可以采用探索性實驗,通過實驗教學了解到用高錳酸鉀與過氧化氫在制取氧氣操作上的不同方面知識,從而掌握實驗室制氧氣的相關知識。這種變演示實驗為探索性實驗的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采用多種實驗方法,活躍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①實驗游戲化:“寓教于樂”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每個人的啟蒙教育都是從游戲中開始的,因此在“用簡單的實驗方法區分棉纖維、羊毛纖維、合成纖維織成的布料”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 ②可將部分演示實驗制作成一些課件,利用計算機、投影儀等電化教學設施的再顯性,重現實驗的基本情況,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更好地理解知識和內容。如《用實驗方法將氧化鐵中的鐵還原出來》的實驗教學,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可以采用模型展示、動畫演示的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掌握知識。 ③對于學生分組實驗,我們在幫助學生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勇于實踐,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實驗原理、多種儀器、藥品、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允許教師根據不同的實驗情況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比如:對于中學化學教學中有關幾種物質如H2、 O2、Cl2、CO2、NH3等的實驗室制備,應當引導學生從反應原理、反應物狀態、收集方法、制取裝置等方面加以思考、分析,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3、通過日常生活現象的嚴密觀察和勤于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研究的探索精神,創造性地發現、思考和解決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緊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提出一系列實際問題,如化學教材中研究性學習課題“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資源蘊藏情況及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對家庭燃料的選擇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燒提出自己的看法”、“調查本地區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品種和回收價值”等。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探究,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求知、探索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關注實驗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素養 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訓練,體驗探究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比如在初中化學“定量認識化學變化”的知識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化學實驗探究過程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前后,總質量是否改變?是增大、減小還是不變?)“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其總質量不變)“進行實驗,觀察實驗”(在密閉的容器中加入硫酸銅溶液,然后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觀察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相等;在密閉的容器中放入大理石和稀鹽酸,充分反應放出的氣體再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觀察變化前后質量是否相等) “學生討論,啟發思考”“交流表達,拓展遷移”(結論: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前后,總質量保持不變)。正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使得探究性實驗教學得以成功,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經過這一系列探究性問題的實驗、思考、分析后,從而得出質量守恒的規律 。 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追求。教無定法,但必有法。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只要我們繼續踐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就一定會在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