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敕勒川原文及賞析
佚名敕勒川原文及賞析
北朝時期的敕勒族民歌《敕勒川》,以其宏偉的氣魄和簡練的風格,成為北朝樂府中的瑰寶。敕勒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曾在漢朝被稱為丁零,到了魏晉南北朝,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之為敕勒,漢人則稱之為高車,南方漢人仍舊稱之為丁零。該民族的故土位于今西伯利亞南部,從貝爾加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向西延伸至葉尼塞河上游。在漢末,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南遷,敕勒族的許多部落也隨之南遷。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該族的酋長翟氏、鮮于氏等,都曾在中原地區活躍一時。然而,該族的大部分部落仍舊留在漠北原駐地。北魏時期,他們進一步向西遷移,到達阿爾泰山脈及鹿渾海(今新疆布倫托海)一帶。這個偉大而堅強的民族,在極端艱苦的自然條件下,開墾了我國北部的廣闊土地
導讀北朝時期的敕勒族民歌《敕勒川》,以其宏偉的氣魄和簡練的風格,成為北朝樂府中的瑰寶。敕勒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曾在漢朝被稱為丁零,到了魏晉南北朝,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之為敕勒,漢人則稱之為高車,南方漢人仍舊稱之為丁零。該民族的故土位于今西伯利亞南部,從貝爾加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向西延伸至葉尼塞河上游。在漢末,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南遷,敕勒族的許多部落也隨之南遷。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該族的酋長翟氏、鮮于氏等,都曾在中原地區活躍一時。然而,該族的大部分部落仍舊留在漠北原駐地。北魏時期,他們進一步向西遷移,到達阿爾泰山脈及鹿渾海(今新疆布倫托海)一帶。這個偉大而堅強的民族,在極端艱苦的自然條件下,開墾了我國北部的廣闊土地
敕勒川,陰山下,天穹廬一般,覆蓋著遼闊的四野。天空藍蒼蒼,原野草茫茫,風吹草低,牛羊的身影時隱時現。北朝時期的敕勒族民歌《敕勒川》,以其宏偉的氣魄和簡練的風格,成為北朝樂府中的瑰寶。敕勒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曾在漢朝被稱為丁零,到了魏晉南北朝,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之為敕勒,漢人則稱之為高車,南方漢人仍舊稱之為丁零。該民族的故土位于今西伯利亞南部,從貝爾加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向西延伸至葉尼塞河上游。在漢末,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南遷,敕勒族的許多部落也隨之南遷。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該族的酋長翟氏、鮮于氏等,都曾在中原地區活躍一時。然而,該族的大部分部落仍舊留在漠北原駐地。北魏時期,他們進一步向西遷移,到達阿爾泰山脈及鹿渾海(今新疆布倫托海)一帶。這個偉大而堅強的民族,在極端艱苦的自然條件下,開墾了我國北部的廣闊土地。他們在東起貝爾加湖北岸、西至阿爾泰山南麓的草原上,創造了獨特的草原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偉大的貢獻。敕勒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狩獵業,手工業也相應發展,制皮、毛織外,以造車技藝著稱。整個部族過著隨水草遷徙、衣皮食肉的游牧生活。北魏時期,拓跋氏政權對敕勒族進行了大規模的侵略。公元429年,拓跋燾統一了敕勒族各部,命令將貝爾加湖一帶的數十萬部落遷至漠南千里之地。這些部落保持著原有的組織結構,分布在東起濡源(今河北豐寧縣西)、西至五原(今包頭市西)陰山的廣大地區。經過敕勒族幾十年的辛勤開發,這一地區的畜牧業迅速發展,農業也有了進步。他們向北魏王朝“歲致獻貢”,“由是國家馬及牛、羊至于賤,氈毛委積”(《北史·高車傳》)。因此,漠南地區出現了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敕勒族人也開始“漸知粒食”。北魏文成帝拓跋溶時(452-465年),“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吟歡快,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于此”。這片廣大地區因為主要是敕勒族聚居的,所以當時把這片大草原稱為“敕勒川”。這首民歌即為敕勒川畜牧業生產興旺發達的寫照,展現了敕勒人勤勞、豪放、勇敢、樂觀的性格,表達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敕勒川》這樣熱情贊美大草原的遼闊廣大、畜牧業興旺發達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歌詞中雖然沒有出現人物,但可以感受到,正是勤勞、勇敢、堅強、剛毅的敕勒族人民用一捧捧晶瑩剔透的汗水滋潤了這片土地。沒有敕勒族人民就沒有這如畫的草原。敕勒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為此感到驕傲與自豪。高爾基說過,民歌是與悲觀主義絕緣的。歌手傾吐了本族人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邊疆、熱愛土地、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心聲,抒發了各族人民共有的典型情緒。這是這首民歌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全歌僅37字,卻膾炙人口,青春永駐,這與它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功密不可分。首先,動靜相宜,粗細相補。前面寫靜景,大筆觸勾勒,大色塊涂抹,猶如油畫畫面,粗獷有力而又寧靜深邃。“風吹草低見牛羊”,似吹皺一池春水,“吹”、“低”、“見”三字工筆細描,境界躍然,如電影分鏡頭,有層次地使無邊無際、富饒豐盛的大草原生動起來,令人嘆為觀止。其次,虛實相生,情景相依。作者實寫草原風光,虛寫身在其中、引吭高歌的牧民。實寫包孕豐富,虛寫含蓄深邃,都耐人尋味。再說,歌手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對養育自己的故鄉滿懷深情,對自己的民族充滿自信,所以看似平靜的寫景中包含熾熱的感情,歡樂、贊美、愉快、幸福、自豪……紛至沓來。情因景生、景因情美,它在我國古代民歌中是獨具風采的。再次,風格質樸自然、豪放剛健。由于各種原因,敕勒族的民族性格與南方不同。他們占樸質直,據《北史·高車傳》:“其畜產自有記載,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質直,勇健過人。”他們豪放樂觀,愛好自由,雖處于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卻能歌善舞,開朗達觀。“男女無大小,皆集會。平吉之人,則歌舞作樂。”對北魏王朝的苛求,“不任役使”,有“寇難,翕然相依”,堅決反抗。他們團結一心在冰天雪地中建設出美麗的家鄉。這些民族氣質給這首民歌留下了印記。全詩樸實無華,不事雕琢,寫浩渺藍天則自然想到“穹廬”,寫草原美景,則自然想到“牛羊”、牧“草”,渾然天成,和諧自如。抒情則直抒胸臆,一氣貫注,雄渾奔放。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雞浸志》中贊揚它“能發自然之妙”; 清代沈德潛稱頌它“莽莽而來,自然高古,漢人遺響也。”可見文藝創作保持民族作風與民族氣派多么重要。還應一提的是,譯者對牧民的生活與精神世界都很熟悉,譯文既尊重原意,又做到文字簡樸,線條明朗,色彩鮮艷,聲音響亮,“下”、“野” (ya),“蒼”、“茫”、“羊”押韻,十分成功。詳情
佚名敕勒川原文及賞析
北朝時期的敕勒族民歌《敕勒川》,以其宏偉的氣魄和簡練的風格,成為北朝樂府中的瑰寶。敕勒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曾在漢朝被稱為丁零,到了魏晉南北朝,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之為敕勒,漢人則稱之為高車,南方漢人仍舊稱之為丁零。該民族的故土位于今西伯利亞南部,從貝爾加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向西延伸至葉尼塞河上游。在漢末,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南遷,敕勒族的許多部落也隨之南遷。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該族的酋長翟氏、鮮于氏等,都曾在中原地區活躍一時。然而,該族的大部分部落仍舊留在漠北原駐地。北魏時期,他們進一步向西遷移,到達阿爾泰山脈及鹿渾海(今新疆布倫托海)一帶。這個偉大而堅強的民族,在極端艱苦的自然條件下,開墾了我國北部的廣闊土地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