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獨處能保持適宜的人際距離:能夠獨處的人,通常并不害怕“孤獨”,也不會主動尋求孤獨(不會變得孤僻)。他們不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感到恐懼、自怨自艾或坐立不安;也不會迫切地希望遠離人群,與世隔絕。他們總能與他人保持一種適宜的距離,既不會過度依賴他人的存在和幫助,也不會斷絕與他人的往來。聰明的人往往如此,他們與別人既能相互聯系,但又能保持著各自的獨立。2. 獨處有助于建立更“真實”的親密關系:獨處,讓我們不必完全/過度依賴另一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不會把伴侶當做安撫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是滿足自己一切需求的工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便不再會在關系中患得患失,生怕一旦失去對方,自己的需求就會得不到滿足。因為我們在獨處的時候,已經能夠自得其樂,在精神與情感上自給自足了。3. 獨處能增進自我了解:獨處,能讓我們把時間與精力純粹地用在與自己的思想和/或感受相處上,這使得我們能更坦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試想一下,當你不再受外界聲音的干擾時,你是不是就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了。不僅如此,在我們遇到危機或困難時,不僅會向外尋求支持,也能夠向內獲得肯定。這使得我們能夠從所處的社會環境中跳脫出來,獨立地思考和判斷自己的處境,從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處境,也不容易被他人影響。4. 獨處能更好地感受自我:獨處,讓我們回到自己。獨處,是從外界事務中抽身出來,和自己在一起。就如回到自己的家一樣,無拘無束,不必去迎合,不必去配合,也不用勉強。這個家,是離心最近的,比我們平日的家更親近,家人只有自己,無需擔心打擾到其他人。在自己的空間里,自言自語也好,發呆也好,欣賞花草樹木也好,開心就好!回到自己,可以覺知到,身體是放松的,從頭部到腳趾,心也慢慢靜下來,之前在“外”的奔波,疲憊,勞累等等都隨身心放松而消融……弗吉尼亞·伍爾芙《到燈塔去》里面有個獨處的細節特別美妙感人:獨自一人,一切外擴的、絢爛的、語言的存在和行為都消失了;人懷著莊嚴感縮回自我,一個楔形的隱秘的內核,是別人所看不見的。盡管她直挺挺地坐著,仍繼續在織襪子,但正是這樣她感受到了自我;而這個擺脫了一切身外附屬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從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