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庇阿的相關傳記
西庇阿的相關傳記
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西庇阿,即“大西庇阿”,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以區別于其父親“老西庇阿”和繼孫“小西庇阿”。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顯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戰爭中陣亡。大西庇阿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盧修斯·西庇阿,后來統兵擊敗了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被稱為“亞洲的征服者”。大西庇阿的兒子體弱多病,并未從軍,也沒有兒子,但是從馬其頓戰爭中皮德納戰役的征服者保盧斯家里,過繼了一個兒子。這位大西庇阿的繼孫,后來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羅馬軍團最終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的統帥Scipio Aemilianus。
導讀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西庇阿,即“大西庇阿”,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以區別于其父親“老西庇阿”和繼孫“小西庇阿”。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顯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戰爭中陣亡。大西庇阿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盧修斯·西庇阿,后來統兵擊敗了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被稱為“亞洲的征服者”。大西庇阿的兒子體弱多病,并未從軍,也沒有兒子,但是從馬其頓戰爭中皮德納戰役的征服者保盧斯家里,過繼了一個兒子。這位大西庇阿的繼孫,后來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羅馬軍團最終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的統帥Scipio Aemilianus。
第1章 戰爭大舞臺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西庇阿,即“大西庇阿”,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以區別于其父親“老西庇阿”和繼孫“小西庇阿”。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顯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戰爭中陣亡。大西庇阿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盧修斯·西庇阿,后來統兵擊敗了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被稱為“亞洲的征服者”。大西庇阿的兒子體弱多病,并未從軍,也沒有兒子,但是從馬其頓戰爭中皮德納戰役的征服者保盧斯家里,過繼了一個兒子。這位大西庇阿的繼孫,后來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羅馬軍團最終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的統帥Scipio Aemilianus。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大約生于公元前236年,早年經歷未見于史冊,我們只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東方,千古一帝亞歷山大早已逝世,偉人身后的馬其頓帝國分崩離析,繼承人戰爭塵埃落定之后,大致分為三塊:馬其頓本土,繼續坐鎮希臘世界的盟主;塞琉古帝國,雄霸于敘利亞和東方;托勒密帝國則占據埃及,偏安自在。托勒密埃及的創建者,就是電影“亞歷山大”里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的角色,向史家講述亞歷山大故事的埃及王。這個埃及托勒密王朝后來一直延續到兩百年后的凱撒時代,它的末代傳人,就是埃及艷后克利奧佩特拉?!叭f物皆有時” ,希臘的輝煌頂峰已過,下一個歐亞的霸主會是誰呢?在地中海中部,一南一北兩個新興強權正在崛起:亞平寧半島上的農業城邦羅馬,基本完成了對意大利各城邦的征服,正野心勃勃圖謀擴張;而北非突尼斯半島上,腓尼基人的迦太基共和國,也建立起了龐大的商業貿易網絡,并在整個地中海廣布殖民地。這兩個新興力量之一,將統治地中海世界的未來。兩雄不并立。在漢尼拔和西庇阿的時代之前,羅馬和迦太基之間,已經爆發過一場戰爭,史稱“第一次迦太基戰爭”,主要結果是羅馬摧毀了迦太基的艦隊,奪得西西里島,和地中海的制海權。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并未讓雙方傷筋動骨,反而激起迦太基軍隊統帥漢米爾卡·巴卡對羅馬的刻骨仇恨,臥薪嘗膽。巴卡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漢尼拔在乃父死后,接替姐夫哈斯德魯巴,出任迦太基軍隊統帥,統兵從西班牙出發,出其不意地翻越阿爾卑斯山脈,從羅馬人認為最不可能的方向,出現在羅馬的戰略后方,第二次迦太基戰爭爆發,羅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漢尼拔的挑戰。公元前218年,騎在高高戰象上,矗立于阿爾卑斯之巔的漢尼拔,我們可以揣測一下他當時的心情:自小允文允武的漢尼拔,自然應該對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充滿自信:十年一劍,迦太基將雪恥,羅馬人就要嘗到苦頭了。但是另一方面,此去千里無后方作戰,稍有差池,全軍將粉身碎骨。一旦翻過這座山,從此將永無退路。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瀟瀟西風冷,滿座衣冠勝雪。這雪,是阿爾卑斯山上亙古不化之雪。漢尼拔此刻的心境,也許只有百五十年后,立馬于盧比孔河邊的凱撒,和兩千年后經行同一路線的拿破侖,才能夠與之共通吧。反正我們知道,此時羅馬的統帥,是沒有一個與他心思相通的:羅馬的眼睛,盯在南方,盯在進攻上面。按照既定方案,羅馬的兩位執政官,老西庇阿和森普羅尼烏斯,將分道出擊,用無敵的羅馬步兵軍團,鑄成兩只鐵拳,砸向迦太基:森普羅尼烏斯的軍團是左直拳,將由西西里島渡海,直取迦太基本土;老西庇阿是右鉤拳,從意大利北部向西,進入西班牙半島,征服正在那里的漢尼拔主力軍團。換句話說,羅馬人面向南方,沒有意識到漢尼拔的進攻將來自背后。老西庇阿和他的弟弟(大西庇阿的叔叔)所率領的羅馬軍團,跟漢尼拔主力相向而進,卻錯肩而過。老西庇阿剛到高盧,就得知漢尼拔主力已經逆向錯過,直奔意大利而去,因而大驚失色,他清楚羅馬對來自背后的突擊缺乏思想準備。但是老西庇阿也是一個處變不驚的人物,當機立斷:他讓弟弟統兵繼續向西班牙進發,自己帶輕騎晝夜兼程返回意大利,在波河流域組織防御,截住漢尼拔。乍看起來,這是個魯莽的決定,因為老西庇阿輕騎而回,手中無兵。實際上,這個大膽的決定是當時最好的對策:如果羅馬的西班牙遠征軍團尾追漢尼拔,大軍無論如何不可能比對手快,漢尼拔反客為主之勢已成。倒不如順勢征服西班牙這個漢尼拔的后方基地,斷其后路。同時,老西庇阿輕騎趕在漢尼拔大軍前頭,可以在波河憑借天險,組織當地部落武裝來抵抗,而且羅馬在意大利北部也不是沒有軍隊:司法官曼利烏斯的兩萬軍隊正在此處,只是還不知道漢尼拔的突襲而已。老西庇阿可以組織起足夠的抵抗兵力,同時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以后,也需要休整。只要老西庇阿能夠遲滯漢尼拔,再八百里飛檄南方的森普里烏斯軍團,等南方主力軍團北上會師,就可以對漢尼拔構成絕對兵力優勢。以上,是我個人揣測的老西庇阿的決策基礎。直到這個階段,還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17歲的大西庇阿身在何處。按照常理推測,也許應該是跟父親和叔叔出征,半路上星夜折回的時候也隨侍在老西庇阿身側的吧。反正當老西庇阿和漢尼拔在波河流域迎頭相遇的時候,雙方皆沒有料到對方的動作如此之快,而雙方都自信必勝,于是爆發了漢尼拔在意大利本土的第一戰,提西努斯河戰役Ticinus。這場戰役本身規模不大,具有前哨戰的性質,但卻是大西庇阿第一次見諸史書記載:當時是兩軍在波河北岸支流提西努斯河對峙,雙方統帥都帶領騎兵親自偵察,結果迎頭相遇,在一場激烈而短促的騎兵交鋒中,羅馬主帥老西庇阿陷入敵陣,身被刀傷,17歲的大西庇阿救父心切,不顧周圍羅馬騎兵畏縮不前的情況,幾乎是單騎突陣,結果,他的勇氣激勵起周圍的羅馬親兵,冒死救出了老西庇阿。漢尼拔贏得了遠征意大利的初戰勝利,而大西庇阿,也第一次出現于戰場上,盡管此時的他,還是一普通一兵,而非統帥的身份。提西努斯河戰役之后,受傷的老西庇阿且戰且走,等到執政官森普里烏斯率羅馬南方軍團主力北上會師。老西庇阿比較持重,主張繼續堅守待變,而森普里烏斯銳氣方剛,執意出戰,結果特雷比亞河一戰大潰,4萬羅馬大軍,只逃出1萬步兵。戰后,雙方各自扎營過冬,老西庇阿養好傷勢,到翌年交卸掉執政官職務,再次趕赴西班牙,跟他的弟弟一道經略西班牙半島,以期斷絕漢尼拔跟陸地大后方迦太基援軍的聯系。史書沒有記載從特雷比亞河戰役到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戰中間,大西庇阿在何處。從道理上推測,大西庇阿在特雷比亞河戰役時,應該還是隨侍在受傷的父親身邊。但是第2年老西庇阿出發去西班牙的時候,大西庇阿沒有隨行,而是留在意大利本土的羅馬軍主力當中大西庇阿再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漢尼拔的不朽經典,坎尼之戰。此戰漢尼拔以幾乎1比2的兵力劣勢,對抗兩位執政官率領的8萬羅馬大軍,結果竟然以少圍多,幾乎全殲羅馬軍團。大西庇阿是能夠率部拼命突圍的軍官之一,他和其它3名軍團將校領著4千敗軍在維努西亞停下來固守,等到統帥執政官瓦羅趕來,總算是聚集起一支軍隊的核心??材嶂畱鹨院螅笪鞅影⒂衷谑芳袖N聲匿跡了一段時間。漢尼拔無法攻破羅馬的堅城,而
西庇阿的相關傳記
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西庇阿,即“大西庇阿”,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以區別于其父親“老西庇阿”和繼孫“小西庇阿”。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顯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戰爭中陣亡。大西庇阿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盧修斯·西庇阿,后來統兵擊敗了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被稱為“亞洲的征服者”。大西庇阿的兒子體弱多病,并未從軍,也沒有兒子,但是從馬其頓戰爭中皮德納戰役的征服者保盧斯家里,過繼了一個兒子。這位大西庇阿的繼孫,后來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羅馬軍團最終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的統帥Scipio Aemilianus。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