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乾隆年間,官窯瓷器普遍刻有款識,其中“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最為常見。這種款識多出現在青花瓷器上,而祭紅等器物則多采用三行六字楷書款。值得一提的是,兩行六字楷書款的白地紅彩瓷器較為少見。此外,使用“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和楷款的瓷器相對較少。款識的書寫多采用青花,但抹紅器、琺瑯彩器和部分粉彩器則采用藍料書寫。在白瓷、茶葉末、仿竹器、珊瑚紅等器物上,常見“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由于乾隆年號長達六十年,產量巨大,不同作者的書寫風格各有特色,因此款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如,“清”、“乾”、“隆”、“年梁悉”、“制”五個字的筆劃細節可能有所差異。民窯瓷器上也常見六字篆書款,款字的書寫規整程度常被用來區分官窯和民窯產品。雖然大多數民窯款字書寫較為草率,但也有部分民窯瓷器上的款字書寫得十分規范。此外,乾隆時期還流行使用堂名款,如“正誼書屋”、“百一山房”、“浴硯書屋”等。這些堂名款在雍正和乾隆兩朝的瓷器上均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