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雖多,但20種常用藥材要牢記!補氣助消化,常備不吃虧
中藥雖多,但20種常用藥材要牢記!補氣助消化,常備不吃虧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中藥治療小病,調理身體。中醫用藥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對癥用藥才能讓中藥發揮出扶正和祛邪兩大作用,所以一旦用錯藥,往往適得其反。關于一些常見中藥的功效,你真的清楚嗎?一起來了解下吧。一、消化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可通過消食類中藥促進食物運化、健脾養胃。1.焦山楂:新鮮山楂炒焦而成,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等功效,可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泄痢腹痛等。直接取適量沖服即可。2.雞內金:取自雞胃的內膜干燥而成,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對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以及升降失常的反胃嘔吐等癥效果顯著。推薦用雞內金研末,煎濃湯服用。3.麥芽:可消食化積,善治米、面、薯、芋類食滯不化者,適用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嘔吐泄瀉、不思飲食等證。4.神曲:由面粉和辣蓼、
導讀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中藥治療小病,調理身體。中醫用藥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對癥用藥才能讓中藥發揮出扶正和祛邪兩大作用,所以一旦用錯藥,往往適得其反。關于一些常見中藥的功效,你真的清楚嗎?一起來了解下吧。一、消化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可通過消食類中藥促進食物運化、健脾養胃。1.焦山楂:新鮮山楂炒焦而成,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等功效,可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泄痢腹痛等。直接取適量沖服即可。2.雞內金:取自雞胃的內膜干燥而成,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對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以及升降失常的反胃嘔吐等癥效果顯著。推薦用雞內金研末,煎濃湯服用。3.麥芽:可消食化積,善治米、面、薯、芋類食滯不化者,適用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嘔吐泄瀉、不思飲食等證。4.神曲:由面粉和辣蓼、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中藥治療小病,調理身體。中醫用藥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對癥用藥才能讓中藥發揮出扶正和祛邪兩大作用,所以一旦用錯藥,往往適得其反。 關于一些常見中藥的功效,你真的清楚嗎?一起來了解下吧!一、消化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可通過消食類中藥促進食物運化、健脾養胃。 1.焦山楂:新鮮山楂炒焦而成,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等功效,可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泄痢腹痛等。直接取適量沖服即可。 2.雞內金:取自雞胃的內膜干燥而成,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對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以及升降失常的反胃嘔吐等癥效果顯著。推薦用雞內金研末,煎濃湯服用。3.麥芽:可消食化積,善治米、面、薯、芋類食滯不化者,適用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嘔吐泄瀉、不思飲食等證。 4.神曲:由面粉和辣蓼、青蒿、杏仁等藥混合發酵而成,能健脾開胃,行氣消食,主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瀉痢。脾陰不足、胃火盛及孕婦慎服。二、理氣藥理氣藥的主要功效為疏理氣機,用于治療氣滯或氣逆證,適用脾胃氣滯、肝氣郁滯、肺氣壅滯等。 1.檳榔:居四大南藥之首,距今已有1800年的藥用歷史,早在《海藥本草》、《名醫別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學文獻典籍中便有記載。 檳榔中含有多種物質,如脂肪、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癥,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藥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如今檳榔被《中國常用中藥材喚啟》列為138種常用藥材之一,《中國藥典》2015年第一部中還收載了60種含有檳榔藥材或飲片的成方制劑。 檳榔經加工可制成炒檳榔、焦檳榔、大腹皮入藥。其中大腹皮具有理氣功效,是用檳榔未成熟的果實煮后干燥,縱向剖成兩瓣,剝取果皮而制成,耐鏈和性辛、微溫,歸脾、胃、大腸昌盯、小腸經,具有行氣寬中,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于胃腸氣滯引起的胃部疼痛胃脹氣、產噯氣、口臭及便秘等,推薦直接煎水服用即可。而炒檳榔是通過清炒法炒制微黃色制成,可見大理石樣花紋,具有消積功效,可用于脾胃氣滯、胸腹脹滿疼痛;也能用于治療治療絳蟲、蛔蟲等腸道寄生蟲,驅蟲作用明顯。 焦檳榔則是清炒至焦黃色的炮制品,具有促進腸胃的運動、加快消食排氣、增強腸道的收縮能力的作用。可用于疏導人體內的過多積食,增加排泄次數,從而達到潤腸排便的作用。 2.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治脾胃氣滯證,濕痰、寒痰咳嗽,直接取適量煎服即可。 3.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所引起的脅肋脹痛;寒凝氣滯、肝氣犯胃引起的脘腹脹痛等。 4.枳實:破氣除痞,化痰消積,適用于胃腸積滯證、胸痹、結胸、產后腹痛等癥。三、解表藥 解表藥即以發散表邪、解除表征為主要功效的中藥,又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像外邪侵犯人體導致的惡寒、發熱、全身酸痛、鼻塞、噴嚏等癥狀,都適用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性辛溫,可發散祛寒,主要用于外感分寒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舌苔薄白、浮脈等風寒潮征,在解熱、鎮痛、抗炎、鎮靜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常見中藥如下: 1.麻黃:性溫氣薄,陶弘景稱其為“傷寒發表之第一藥”,具有發汗散邪的功效,與桂枝、杏仁、甘草和水煎服的麻黃湯,用于外感風寒,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等癥。 2.桂枝:《名醫別錄》載其可“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除了上文提到的麻黃湯,桂枝的經典方劑還有出自《金匱要略》的桂枝芍藥知母湯,配伍芍藥、甘草、麻黃、生姜、白術、知母、防風、附子,能祛風除濕,通陽散寒,佐以清熱。3.羌活:氣味雄烈,善升散發表、祛風除濕,可用于外感風寒夾濕、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由于含有揮發油,除治風寒、風濕病外,還可治腦血栓、中風及心臟病。 4.荊芥:藥食同源,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等功效,用于風寒感冒、四肢關節疼痛、風疹瘙癢,可直接取5-10g煎服飲用。 辛涼解表藥性味辛涼,可發散風熱,發汗作用溫和,適用于外感風熱、咽喉腫痛、舌苔薄黃等熱象表征,在抗菌、解熱方面優勢明顯。 1.薄荷:為疏散風熱要藥,主要用于風熱表癥、身不出汗、頭痛目赤等癥,也有清利咽喉、助麻疹透發等功效。 2.桑葉:善于散風熱而泄肺熱、清肝明目,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咳嗽、目赤腫痛等癥,常與菊花、決明子、麥冬等配伍使用。3.菊花:疏散風熱、明目、清熱解毒、清肝火,治療外感風熱時,常與桑葉同用,也可配黃芩、山梔治熱盛煩燥等癥。對于疔瘡、腫痛毒效果佳,既可內服又可外敷。 4.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適用于感冒、發熱、肝氣郁結、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等癥。四、補氣藥年老體衰、大病久病、天生體弱、勞累損傷等皆能引起氣虛,可用補氣類中藥補氣養生。 1.人參:含多種人參皂苷、
中藥雖多,但20種常用藥材要牢記!補氣助消化,常備不吃虧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中藥治療小病,調理身體。中醫用藥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對癥用藥才能讓中藥發揮出扶正和祛邪兩大作用,所以一旦用錯藥,往往適得其反。關于一些常見中藥的功效,你真的清楚嗎?一起來了解下吧。一、消化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可通過消食類中藥促進食物運化、健脾養胃。1.焦山楂:新鮮山楂炒焦而成,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等功效,可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泄痢腹痛等。直接取適量沖服即可。2.雞內金:取自雞胃的內膜干燥而成,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對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以及升降失常的反胃嘔吐等癥效果顯著。推薦用雞內金研末,煎濃湯服用。3.麥芽:可消食化積,善治米、面、薯、芋類食滯不化者,適用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嘔吐泄瀉、不思飲食等證。4.神曲:由面粉和辣蓼、
為你推薦